1929年,27岁清华教授周培源被催婚。朋友拿出一沓照片让他选女友。他漫不经心随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8 11:25:08

1929年,27岁清华教授周培源被催婚。朋友拿出一沓照片让他选女友。他漫不经心随意翻看,忽然眼睛一亮,直勾勾指着一张,笑呵呵说:“就她了。”朋友大笑:“好眼光!”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北平城里,有个叫周培源的年轻教授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人学问大得很,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正教授,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研究物理问题,可就是没顾得上找对象。朋友们看他都二十七了还打光棍,急得直跳脚,非得给他张罗门亲事不可。 要说周培源这人的来头可不小,他老家在江苏宜兴,祖上都是读书人,父亲中过前清的秀才。十五岁那年他考进上海圣约翰中学,后来因为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 不过这小伙子有本事,转头就考上了清华学堂,还拿到了公费留学的名额。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那会儿,他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论文还得了学校最高奖。 后来又跑去德国、瑞士搞量子力学研究,在学术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1929年秋天,清华校长梅贻琦亲自写信请周培源回国教书。这时候的清华物理系刚成立没几年,正缺人才。 周培源前脚刚在清华安顿下来,后脚就被同事们盯上了——这么好的小伙子,怎么能让他单着? 那天下午,同事老刘神神秘秘地把他拽到家里。茶几上摆着厚厚一摞照片,都是北平女师大的学生。周培源本来只是随便翻翻,忽然眼睛定在了一张照片上。 照片里的姑娘穿着素色旗袍,眉目清秀,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老刘凑过来一看乐了:"你小子真会挑,这可是女师大的校花王蒂澂!" 王蒂澂老家在吉林扶余,父亲开着造纸作坊,家里条件不错。这姑娘书读得极好,英语俄语都拿得出手,是北师大出了名的才女。 当时清华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也对她有意思,不过听说周培源看上了,倒主动退让了——可能觉得年轻人更般配。 第一次见面约在北平饭店,周培源紧张得手心冒汗,光知道往姑娘碗里夹菜。王蒂澂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韭菜炒鸡蛋,心里直犯嘀咕——她最不爱吃的就是韭菜。 可看着对面那个埋头扒饭的呆子,又觉得这人实诚得可爱。 打那以后,周培源成了女师大宿舍的常客。 看门大妈都记住他了,每次见着就朝楼上喊:"王小姐,您那位周先生又来啦!"他每回来都不空手,有时带本英文原版书,有时捎幅水彩画,最夸张的一次扛了盆半人高的君子兰,惹得整层楼的女生都探出头来看热闹。 1932年夏天,这对璧人在北平欧美同学会办了婚礼。清华校长梅贻琦当的主婚人,北平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一大半。 婚后小两口搬进了清华教授楼,没过两年就添了两个女儿。可惜王蒂澂生完二胎后得了肺结核,那时候这病可不好治,得去香山静养。 周培源白天在清华教书,晚上回家当奶爸。大女儿刚会走路,小女儿还在襁褓里。每逢周末,他就蹬着自行车往香山跑,单程二十多公里,风雨无阻。 有回路上碰着大雨,他怕怀里揣着的药被淋湿,愣是把雨衣裹在药包上,自己淋成了落汤鸡。 王蒂澂在疗养院一住就是大半年,每次临走前,周培源总要趴在病房窗户上说那句:"我和闺女们等着你。" 这话听着平常,可日复一日地说,愣是把主治大夫都给感动了。后来医院里传开了,说清华那个周教授,对太太真是掏心窝子地好。 等王蒂澂病好回家,家里又陆续添了两个丫头。四个女儿围着周培源转,邻居们笑话他是"女儿国国王"。 每天早晨,周教授雷打不动要去未名湖边上打太极拳,回来准给太太捎根糖葫芦或者豌豆黄。晚上备课到再晚,临睡前也得跟老伴说声"今儿又稀罕你一天"。 日子就这么细水长流地过,到了八十年代,老两口在北大校园里散步,学生们还能看见这对银发夫妻手挽着手。 周培源的书房墙上挂着王蒂澂年轻时的照片,书桌玻璃板底下压着四个女儿不同阶段的合影。 有回记者来采访,发现老先生在便签纸上写满了"爱"字,问他这是做啥,他乐呵呵地说:"练字呢,这字得写一辈子才好看。" 1993年冬天,85岁的周培源照例起了个大早。打完拳回来,他去卧室给老伴掖了掖被角,说了声"今儿个还是稀罕你"。 回到自己屋里躺下午睡,这一睡就再没醒来。王蒂澂把早就写好的信放在他胸口,信上就两句话:"培源啊,你是我心尖上的人,往后日子还长着呢。" 这段持续了六十多年的感情,在北大档案馆里能找到不少佐证。周培源的教学笔记里夹着王蒂澂抄的诗,王家老宅的旧物里有周培源留学时寄回的家书。 当年女师大的校友录上,还记着1931年某月某日"周培源教授来访王蒂澂同学"的字样。 清华校史记载,周培源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而北师大档案显示,王蒂澂确实因病休学过一年,时间地点都对得上。 (参考信源: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教授名录(1925-1949)》;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档案》;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大名师故事集》)

0 阅读:9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