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5-28 12:59:13

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粟裕:“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原山东兵团参谋长李迎希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红军本已做好授衔准备,却意外得知自己原本可能获评中将。 这个变化背后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故事。 李迎希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得让人吃惊。 1928年他就在老家河南光山入了党,比后来很多开国将帅都要早。 那时候陈锡联将军还在他手底下当兵,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两人的军衔会调个儿。 不过革命路上谁也没法预料,李迎希后来摊上件麻烦事。 1932年红军内部搞肃反,他这个老资格突然被停职审查。 虽然最后证明没问题,但这事就像在档案袋里钉了颗钉子,让他在团级岗位上蹲了整整十年。 抗日战争那会儿,李迎希被分到鄂豫皖根据地当团参谋长。 说是团级干部,实际上手头就千把号人。 更糟心的是他们部队长期在后方搞生产,正经仗没打几场。 这期间他的老战友们在前线立功受奖,等到了解放战争,李迎希的职位还挂着河南军区参谋长的名头。 当时军区司令韩东山后来授了少将,这给李迎希的军衔评定埋下了伏笔。 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 山东兵团参谋长突然被调走,粟裕大将急着找人顶缺。 这时候有人想起李迎希。 老红军出身,当过多年参谋长,带兵打仗是把好手。 就这样,李迎希被火线提拔为山东兵团参谋长,和许世友、王建安这些猛将搭班子。 要论职务级别,兵团参谋长比军长还高半级,按说这个位置评中将板上钉钉。 可到了1955年授衔结果出来,李迎希的肩章上只扛着颗少将星。 当时不少人嚼舌根,说他当年当的是副参谋长,压根不够评中将的资格。 这把李迎希气得够呛,他倒不是图那个军衔,就是觉得不能让人往档案里泼脏水。 老李直接给粟裕写信讨说法,粟裕回信写得明白:当年中央军委白纸黑字的任命书在那摆着,李迎希就是正儿八经的兵团参谋长。 其实这事得往深里说。 1955年评衔不光看职务,还得综合资历、战功、山头多个因素。 李迎希吃亏就吃亏在抗战时期没赶上大仗,解放战争后半程才到主力部队。 和他同期的张才千抗战时带主力团,后来评了中将;他当年的老部下陈锡联更是成了上将。 评衔小组的罗荣桓元帅做事最公道,把每个人的档案翻来覆去比对,李迎希这情况正好卡在门槛上。 评中将有点勉强,给少将又怕委屈了老同志。 后来有人发现个有意思的事。 1965年取消军衔制改定行政级别时,李迎希被定为6级干部。 要知道中将的最高级别就是6级,少将通常只有8级。 这说明组织上心里有杆秤,知道老李的贡献不止少将分量,但又得顾全评衔的总体平衡。 这种安排既照顾了老同志的面子,也维护了评衔工作的严肃性。 李迎希后来在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分管财务那叫一个较真。 有次后勤部门要给首长们修围墙,报告打到他这儿,老李直接拍桌子:"老百姓还住土坯房呢,当官的修什么围墙?" 转头就把钱批给基层部队盖宿舍了。 这种脾气在特殊年代可没少吃亏,后来他被撤职审查,放出来时头发全白了。 可这老头儿硬气,逢人就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知足了。" 回头看看李迎希的军衔问题,其实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案例。 当年评衔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有时候差一星半点就可能改变结果。 不过老百姓心里明白,像李迎希这样不争名利、埋头干活的老革命,肩膀上扛几颗星都是响当当的好汉。 现在军史档案早就公开了,白纸黑字写着他是正牌参谋长,那些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信阳新闻网——李迎希:我服从组织安排;信阳市人民政府——李迎希少将)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4
2025-05-28 16:57

又来瞎编的小编。解放军不算国军起义改编的,16个兵团,15位参谋长,两位地方工作,没授衔,超过半数都是少将。不用同别人比,就同八兵团何以详参谋长比,李迎希有优势吗?

1100032

1100032

3
2025-05-28 16:51

又来瞎编的小编。解放军16个兵团,15位参谋长,两位地方工作,没授衔,超过半数都是少将。不用同别人比,就比八兵团何以详参谋长,李迎希有优势吗?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