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然而,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竟然给了她一巴掌!
1948年山东解放区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一对革命夫妇在战地医院迎来了女儿。
这对夫妻给襁褓中的婴儿取名廖晓东,寄托着对新中国曙光的期盼。
可命运弄人,廖晓东刚满周岁时,父母就在淮海战役中双双牺牲。
临终前,父亲将孩子托付给生死战友廖弼臣——这个决定,为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廖弼臣夫妇带着烈士遗孤回到青岛,在纺织厂当工人的养父和当小学教师的养母,用微薄薪水给了晓东完整的童年。
院子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穿着补丁衣服的小姑娘趴在石桌上写作业,邻居家飘来葱油饼的香味,养母就会变魔术似的从兜里掏出烤地瓜。
晓东在作文里写:"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疼孩子的人。"
1965年夏天,市立三中的布告栏前挤满了看榜的学生。
梳着麻花辫的廖晓东踮着脚尖,在红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养母特意买了二两猪肉包饺子,养父翻出珍藏的军功章别在她书包上。
可谁都没想到,三年后这个品学兼优的姑娘会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
1968年深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传遍大街小巷。
廖晓东瞒着养父母报了名,直到出发前夜才坦白。
养母攥着火车票直抹眼泪:"你爸当年把你交给我们,是要让你过安稳日子啊!"养父蹲在门口抽完三支烟,最后叹着气往她行李里塞了半袋炒面。
卡车载着这群城里娃来到沂蒙山区的三官庙村时,正值初冬第一场雪。
廖晓东裹紧单薄的棉袄跳下车,看见村口歪脖子树上挂着褪色的红布条,几个穿破棉裤的小孩躲在土墙后偷看。
生产队长王德发搓着冻红的手介绍:"咱村最困难的是卢家,三代单传的老光棍带着捡来的娃......"
忆苦思甜大会上,35岁的卢兆东佝偻着背站在土台子上。
他结结巴巴讲完自家三代赤贫史:爷爷给地主扛活累死,父亲逃荒饿死在路上,自己吃百家饭长大,去年冬天在沟里捡了个弃婴。
说到激动处,这个庄稼汉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廖晓东攥紧了笔记本,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
那天夜里,知青点的煤油灯亮到后半夜。
廖晓东在日记本上写:"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扎根最贫苦的土壤。"
第二天清晨,她敲开生产队办公室的门。
王队长听完来意惊得打翻了茶缸:"你要嫁卢老蔫?他家土炕上连囫囵被都没有!"
婚事办得仓促。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知青们凑钱买了红纸剪喜字,老乡送来半筐地瓜当贺礼。
新娘子穿着洗得发白的列宁装,新郎官套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
闹洞房的人散去后,卢兆东盯着炕头的煤油灯突然甩了媳妇一巴掌:"城里小姐来施舍俺?"廖晓东捂着火辣辣的脸,听见屋外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窗棂上。
往后的日子像驴拉磨似的转着圈。天不亮就要摸黑挑水,灶台边刚直起腰又得去喂猪。
村里办扫盲班,廖晓东趁晌午歇工去教妇女识字,回家就被丈夫拿烧火棍抽:"显你能耐!"寒冬腊月,她跪在结冰的院子里搓全家人的脏衣服,手指冻得胡萝卜似的肿。
1975年开春,公社派人来统计知青返城名单。
妇女主任拉着廖晓东的手直叹气:"你男人昨儿把登记表撕了,说你生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
那天夜里,卢兆东灌了半瓶地瓜烧,揪着妻子的头发往墙上撞:"想跑?俺让你死都埋在卢家坟!"
清明节前夜,27岁的廖晓东躺在透风的土炕上,高烧烧得嘴唇起皮。
五岁的养女蜷在墙角哭,卢兆东蹲在门槛上抽旱烟。
鸡叫头遍时,这个当年市立三中的优等生没了气息。养父母接到电报赶来,只看见黄土坡上歪歪扭扭的木牌:廖晓东之墓。
2011年沂蒙山区搞红色旅游,三官庙村翻修知青纪念馆。
工作人员在仓库角落发现个落灰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48本日记。
泛黄的纸页上,字迹从工整到潦草,最后几页糊着可疑的污渍——可能是眼泪,也可能是血迹。
小鸿
圣母没有好下场
用户10xxx28
枉费了养父母一番心血
大海啊你好多水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