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腊肉,美味的渊薮 从天水西行100公里,就到小城陇西。不要看这里现在是个小县城,却是清代陕甘分省时甘肃最初的省会。再往前推,自东汉至唐朝500多年,陇西郡的郡治就在这里;宋代王韶发起“熙河之役”,打败吐蕃西夏联军,收复千里失地的军事基地——通远军治所就在这里;金朝吃了败仗,要从蔡州迁都的巩昌,就是这里;大元建国,设立都总帅府,统辖过五府二十七州的地方就是这里;明代统辖三州十四县的巩昌府治所就是这里。因此,说这个古城荟萃并传承了天南地北上至宫廷菜肴、下至民间小吃的各种美味,并非虚言和传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陇西腊肉。 有人说,陇西腊肉制作技艺是清朝乾隆年间从云南传到陇西的,但史籍并无记载。倒是祖籍山西大槐树“死驴张家”张氏一族,将腌肉技艺带到陇西,有据可查。“死驴张家”腊肉,自清朝开始,就在兰州售卖,也是有据可查。近年来,其后代将腊肉注册“镇北腊肉”,在北关十字售卖,一时风靡陇西。“死驴张家”家住陇西北关团结村九角湾,原来叫“木头桥子下”张家,腌制腊肉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距今200年左右,也是有据可查。据“镇北腊肉”传承人张营军的父亲张普说,他的爷爷和父亲张永禄在民国时候腌制腊肉,用牛车送往兰州黄家园销售。1986年,张氏与景、王三家合伙腌制腊肉3万斤,在兰州永昌路北段黄河附近设点售卖,不到100天就卖完了。张氏腊肉制作销售,只是陇西腊肉经营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经营陇西腊肉个体户现在已达400多家。 正宗的陇西腊肉,采购的是岷县、漳县、武山、西和等地山区的蕨麻猪(或者黑土猪),腌制调料也是甘肃特产陇南“大红袍”花椒、民乐小茴香等二十多种调味品。尤其是产于白银的土盐“雪花盐”,腌制腊肉最为适宜。当然,就像中药材“储在陇西才优”一样,在陇西特定的气温湿度下腌制,腊肉才会滋味美妙。 将半扇猪肉搓糖、抹盐和大量秘制调料后,放到腌肉池里腌制两个多月,再晾晒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制作方法因为多了一个“腌制发酵”而与云南的宣威火腿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晾晒通风的半片猪肉在空气、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慢慢收缩,瘦肉灿若云霞,肥肉晶莹透明,上面覆盖了一层白霜(析出的盐),这腊肉就算好了。 不同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将猪肉切成长条或者块状腌制,后用烟熏,陇西腊肉是将半扇猪肉直接腌制后晾晒,显得非常“豪横”,且没有熏制的环节。售卖时,也显示出它的不同于众。 大块腊肉需要用特大的带锅煮熟、装桶,用车拉到街上。然后,几人将半扇腊肉抬到售卖的案子上,案子底下置一蒸锅,蒸锅下置一炉子,随时加热。那半扇腊肉就趴在案板上,用一大块干净的白布蒙着。顾客过来,卖者揭开布,只见雾气蒸腾,云蒸霞蔚,仿佛准备了几个月的盛宴,才算开了席。 陇西腊肉好吃的秘诀在于“片”。当你走到腊肉摊子跟前,卖肉的人快刀掠过,就将一片非常薄的、透明的、灿若云霞的腊肉给你尝。一片肉裹进嘴里,舌尖瞬间就被征服。“吃点五花的呢,还是瘦的?夹饼子呢,还是夹馒头呢?”陇西本地人多爱馒头夹腊肉吃。那馒头比一般馒头要高出一半,叫“高高馒头”,老酵子发面,柔韧、有咬劲。只见卖肉人将馒头拦腰一刀,一分两半,又上面一刀,下面一刀,放到案子上。然后,用快刀切下大约一两的肉,取下皮,“片”成非常薄的薄片,夹在馒头中,用食品袋包了,递给顾客。那夹肉馒头,人们戏称“陇西汉堡”,馒头的鲜香稀释了腊肉的咸,油脂也使淀粉更具香气,这种完美组合,这种腊肉吃法,可以说绝无仅有。也有饼子夹腊肉的,以回族人做的清真大饼最好。这种大饼用铁鏊子烙出来,中间撒了苦豆粉,用手就可以撕开来,似乎是天然的两层,夹了腊肉,也是妙不可言。陇西人外出、旅游、劳动,多时就拿着夹肉馒头或夹肉饼当干粮。尤其是人在旅途,饥渴难耐,喝点矿泉水,吃个“陇西汉堡”,精神倍增。
陇西腊肉,美味的渊薮 从天水西行100公里,就到小城陇西。不要看这里现在是个小
西部沙漠文化
2025-07-01 21:47: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