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大规模反击,俄罗斯本土起火,战线外的战线已经拉开。 这场仗,从不缺“升级”。只是轮到乌克兰把导弹和无人机飞进俄罗斯腹地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战争早就不是乌克兰在“守”,而是两边都在赌命。 7月1日夜,俄国防部罕见放出一个全量拦截数据:3枚“风暴阴影”、3枚“海马斯”、5枚JDAM航空炸弹、173架无人机被拦截,几乎是一次“全谱系打击”的拦截秀。但如果这还不够直观,那就再看这次攻击的投射面,乌军的无人机像泼水一样撒向克里米亚、罗斯托夫、萨拉托夫、库尔斯克、弗罗努吉耶、奥廖尔,从黑海到俄罗斯西南部,几乎全域告警。 这还只是“被拦下”的那些。真正让莫斯科焦头烂额的,是那些漏过去的。 卢甘斯克油库起火,战略物资仓库爆炸,扎波罗热大型工业区爆出蘑菇云,顿涅茨克老城区炸塌了民居,伊热夫斯克工厂外墙烧穿。一个晚上,至少31人死伤,多个州的民用与军用目标遭到实质性破坏。这不是“象征性打击”,这是带着账单来的打脸。 最讽刺的,是袭击时间点,就在俄军刚刚用477架无人机+60枚导弹“盛大问候”乌克兰全国几个小时前。乌军回了个“你来我往”的对等暴击,一口气把俄军刚擦干净的脸,又按进了灰里。 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拼死一搏”。乌军此次使用的无人机不仅数量庞大,种类还复杂:有夜袭型、有伪装型、有打油库的、有炸工厂的,甚至还有从德国那里“借”来的“陶”式巡航导弹。讲白了,这不是愤怒反扑,这是有计划、有方向、有技术积累的“对等战争”。 没人再能说乌军只会打地道战了,乌克兰已经在俄本土打开了第二战场。 但问题也正在这,这种打法,赢不了战争,最多只是把火再烧旺点。 对乌克兰来说,把战争烧进俄罗斯本土,看起来是在“破局”,实际上却是自断谈判回旋余地。你既然都能打到别人家厨房了,那对方的下一轮还会给你时间“谈”吗?更何况,普京现在正处于“必须硬到底”的位置,连集安组织都不稳了,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示弱? 更何况,乌克兰本身也没有能力打持久的“本土外战”。想靠西方继续输血?现在欧盟的财政能不能给泽连斯基打下一年都说不好;美国呢?刚被伊朗消耗一轮军火库存,现在又要顾印太。乌军这种反击,听上去是战略反扑,其实很可能是一次高风险透支。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被袭击本土,表面上是防线被破,实则是对其“战争正当性”的加成。现在所有俄罗斯国内强硬派、民族主义者都有理由说:看,这不是“特别军事行动”,这是祖国保卫战。打到我们家门口了,不干掉基辅,哪还有脸过冬? 这样一来,反而给了普京加码战争的民意授权。之前他在动员、打击范围和战术使用上还有顾虑,现在这些顾虑正在被乌军的“胆大”一步步撕碎。 更别说,俄军的报复手段从来都不止于军事:能源、粮食、基础设施、通信节点、交通枢纽……这些才是俄军的“黑账本”,一旦翻开,不是谁都吃得消的。 这场战争最吊诡的,不是战场谁推前了两公里,而是谁率先把自己逼进了“只能打到底”的死胡同。 现在乌克兰已经快没有“缓冲区”可退了,而俄罗斯也不可能接受“家门口挨炸还缩手”的羞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了,而是一场以无人机和导弹为皮、以信息战和意志战为骨的现代战争样板。只是这份“样板”,付出的代价,是两国越来越多的民用设施在夜里被炸成火球,是每个普通人都得背负的战争账单。 还有一点讽刺:这一轮乌军的大规模反击,本质上和俄军在6月29日的“史上最大空袭”是一种逻辑。你炸我,我炸你,只不过炸得更狠,目标更深,火更大。 谁赢?没人赢,只是燃烧的更快了。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反击有效”这种安慰剂,乌军打到了俄境内,那又如何?改变不了战争大势,也换不来安全,只会把原本还可能存在的外交余地,变成一块被炮火炸碎的废土。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谁炸得多就能赢,而是谁在下一次升级前,能留下台阶。而现在,看起来没人想给彼此台阶。 最危险的不是你来我往,而是双方都已经习惯了彼此带血的问候。
乌军大规模反击,俄罗斯本土起火,战线外的战线已经拉开。 这场仗,从不缺“升级”
秋恒看军事
2025-07-02 10:33:33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