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万历年间的一个夏日午后,泉州港口停泊着一艘刚从吕宋归来的商船,船上一个身材瘦削的读书人正躲在船舱角落,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行囊,他叫陈振龙,是个弃笔从商的秀才,此刻他正紧张地检查着那捆看似普通的麻绳,麻绳中隐约透出几缕嫩绿的藤蔓,这正是他从吕宋冒险带回的宝贝。 几个月前,陈振龙随商船首次抵达吕宋,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他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在港口闲逛时,他注意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紫红色的食物,这东西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烤熟后香甜可口,当地人管它叫"甘藷"。 更让陈振龙惊讶的是,这种食物的产量极高,在吕宋的田野里,到处都能看到蔓延的藤叶,当地人告诉他,这种作物不挑土壤,耐旱耐涝,三个月就能收获,一亩地的产量能养活一家人,每当灾年来临,靠着这种作物,许多人才得以存活。 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陈振龙,他的家乡福建常年遭受旱灾困扰,百姓缺粮少食,如果能把这种神奇的作物带回去,或许能解决家乡的饥荒问题,然而,当他向当地人打听购买种苗的事情时,却得知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原来,西班牙殖民者严禁任何人将红薯运出吕宋,他们在港口设立了严密的检查关卡,私运红薯是要杀头的重罪,殖民者深知这种作物的价值,害怕其他地方掌握了种植技术,就会影响他们的统治。 但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暗中观察发现,红薯的藤蔓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保持些许水分,就能存活很久,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红薯藤巧妙地编织进船上的麻绳中。 这些缆绳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跟其他船只使用的绳索并无二致,绳结间露出的一点绿色,在船上比比皆是的水藻和苔藓的掩护下,更显得毫不起眼。 计划虽然想好了,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要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取足够的藤蔓,然后还要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将其编入绳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一旦被人发现,等待他的将是死路一条。 但为了家乡的百姓,陈振龙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准备工作,在启航前的检查中,果然没有人发现这些特殊的缆绳,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返航的路上,他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狂风巨浪中,陈振龙的心都要跳出嗓子眼,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那些藏在绳索中的红薯藤,海水不断打湿缆绳,如果不及时处理,藤蔓很可能会在海水的浸泡下腐烂。 在风浪中,陈振龙想尽办法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藤蔓,他把自己的饮用水分出一部分,趁夜深人静时偷偷浇灌,为了不让海水完全浸透绳索,他甚至把自己的蓑衣裁开,在关键部位做了防水保护。 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航行,船终于靠岸了,此时藤蔓已经萎靡不振,但还保持着最后一丝生机,陈振龙顾不上休息,立刻带着这些宝贝回到了家乡永春。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合适的土地试种,陈振龙记得吕宋人说过,红薯不挑剔土壤,于是他选择了村边一块荒地,将保存下来的藤蔓小心翼翼地栽下。 当地农民从未见过这种作物,对这些"怪异"的藤蔓抱着极大的戒心,有人说这是妖物,会带来灾祸;也有人说这是海外的歪门邪道,种了会触怒神灵。 更糟糕的是,当地的粮商也对这种新作物产生了警惕,他们担心一旦红薯种植成功,会影响他们的粮食买卖,暗地里,不断有人破坏陈振龙的试验田。 但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日日守在地头,风雨无阻,经过细心培育,第一批红薯终于在三个月后收获,当他挖出那些紫红色的薯块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的泪水。 收获的喜讯很快传到了福建巡抚衙门,当官员们亲眼见到这种产量惊人的作物时,立即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此后,在官府的支持下,红薯种植技术开始在福建各地推广。 陈振龙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农民,他告诉大家如何选择种苗,怎样整地施肥,在什么时候收获最合适,他还总结出了保存红薯的方法,教会人们将其切片晒干,可以存放很久。 渐渐地,福建的田野里开始随处可见红薯的身影,这种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收获季节与水稻错开,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每当遇到旱灾时,红薯更是成为了救命的粮食。 到了清朝年间,红薯的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它不仅让无数人免于饥饿,还逐渐发展出了多种食用方法,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个在大海上冒着生命危险,执着地守护着几根藤蔓的福建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带来了一种改变历史的作物。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
瑶星隐雾岚
2025-07-03 15:20: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