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宫静子,192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大宫义雄经营一家小型工坊,家境虽不富裕但也安稳。静子自小聪慧,喜欢读书,1943年进入广岛女子学校学习护理,成绩优异,常帮老师整理医疗器具。战争爆发后,17岁的她被征召,先被派往上海,后转至缅甸拉因公的战地医院。她穿着白色护士服,背着沉重的医疗包,在闷热的帐篷里为受伤的日军士兵换药、缝合伤口,手指因长时间握镊子而酸痛,常常忙到深夜。 刘运达,1920年出生于重庆白沙镇一个普通农家。家中住着三间土坯房,屋后是一片稻田,他从小跟着父亲下地干活,皮肤晒得黝黑。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17岁的他告别家人,加入国民革命军,投身抗战前线。他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多次负伤仍不下火线。到1945年,他凭借果断和勇敢升任中国远征军新一军50师201团突击连连长,负责指挥前线作战,检查弹药,巡查阵地,嗓音洪亮,喊口令时整个营地都能听见。 突击连连长刘运达站了出来,提出异议。他认为大宫静子作为医护人员,与其他士兵不同,杀她没有道理。201团的医疗站条件极差,缺少药品和人手,伤员常常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命。刘运达建议留下大宫静子,让她在医疗站工作,为中国伤员提供帮助,以此抵消她的战俘身份。李明远听后沉默片刻,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决定暂不处决她。 大宫静子被带到医疗站,开始为伤员清理伤口、包扎。她手法熟练,尽管一开始士兵们对她充满敌意,有人故意干扰,但她始终低头干活。几天后,一名重伤士兵因她的及时处理保住了性命,士兵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她的努力让医疗站的救治效率有所提高,也为她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战争结束后,1945年秋,大宫静子面临遣返回国的机会,但她选择了留下,与救她一命的刘运达结婚。婚礼在越南河内简朴举行,仅有一碗米酒和几句誓言。之后,他们回到重庆白沙镇,住进刘家老屋。静子改名莫元惠,穿上粗布衣裳,学着挑水、插秧,用带口音的汉语与邻居交流。起初,村民对她充满戒心,有人背后议论,但她默默帮人干活、看孩子,逐渐被接纳。她与刘运达育有两子一女,日子清苦却温馨。 1978年,几名干部带着一封来自日本的信找到白沙镇。信是大宫静子的父亲大宫义雄写的,他从战后小工坊老板奋斗成东京商界巨擘,找女儿三十多年。静子和刘运达前往日本,见到满头白发的父亲。义雄去世后,静子继承了巨额遗产,接手家族企业,从农妇转型为看报表的董事长。刘运达则常坐在办公室外抽旱烟,等她下班。 1987年,他们处理完日本事务,带着儿女返回白沙镇。老屋依旧,屋檐下挂着从东京带回的照片。他们在田间散步,村里人常来串门,聊往事,笑声不断。这段从战火中萌芽的感情,跨越山海,最终归于乡间烟火。
大宫静子,192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大宫义雄经营一家小型工坊
墨舞风华姿
2025-07-04 04:46:1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