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人的天塌了!全国养狗新规定开始执行了,狗狗咬了人,狗主人不仅要赔偿,还可能面临蹲牢房的遭遇!
2025年7月,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犬只伤人的条款引起了全国养犬人的关注。 根据新规定,如果犬只伤人,饲养人可能面临5到10天的行政拘留。
近年来犬只伤人事件频发,2024年4月,重庆璧山区一个3岁男童在小区游乐场被两只没拴绳的德国牧羊犬咬伤,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犬主正在30米外看手机,等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更让人气愤的是,事后这个犬主还试图转移狗来逃避责任,最终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类似的事件在之后一年里不断发生,江西赣州一个公园里,4条罗威纳犬追咬一个3岁女童,孩子的母亲用身体保护女儿,背部被咬得很严重。
成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市狂犬疫苗接种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0%。其中78%的受伤者都是被流浪犬咬伤的。
过去处理犬只伤人案件,主要依靠民事赔偿。北京朝阳区法院2023年审理的328起犬只伤人案中,只有1起判了刑事责任,97%的案件都是通过调解赔钱了事。
这种处理方式被很多人批评为变相纵容,犬主只要赔钱就能解决问题,没有其他后果,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转机出现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庹庆明带着一份87页的调研报告参会,里面收集了32起严重的犬咬人案例,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反响。
有代表展示了某地幼儿园老师每天手持防暴叉接送孩子的照片,还有委员出示了被犬只咬伤致残儿童的医疗档案,这些真实案例推动了法律的修订。
新法律建立了“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三重处罚体系,这意味着犬只伤人不再只是赔钱那么简单,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规后,各地公安机关开始了专项整治行动,广州天河区的民警配备了智能巡检设备,可以识别没有登记的犬只。
杭州余杭区试点了“养狗信用分”制度,如果扣满12分,狗主人需要重新参加培训考试才能继续养狗。
深圳推出了“电子犬牌”,里面有北斗定位芯片,可以实时监测遛狗的轨迹。如果狗进入了禁入区域,系统会立即报警。
但是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在郑州一个老旧小区,很多老人养的中华田园犬都没有办证。
这些狗看家十几年从来没咬过人,现在要强制植入芯片办证,老人们很舍不得。有的老人抱着狗直掉眼泪,觉得太严厉了。
动物保护协会建议,应该考虑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对农村看家犬和城市宠物犬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
流浪犬的治理也面临挑战,北京昌平区动物收容中心的负责人说,新规实施后收容量增加了3倍,每天有80多只流浪狗送进来。
但是领养率不到5%,收容所压力很大。
对于养犬人来说,新规意味着责任更重了。以前可能觉得只要赔钱就行,现在知道还可能被拘留,自然会更加小心。
文明养犬不是人与狗的对立,而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当越来越多的人住进高楼大厦,公共空间变得有限时,规则就变得更加重要。
当然,法律只是手段,目标是让人和动物和谐共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养犬人、社区、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