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杨开慧牺牲前,在狱中搂着毛岸英轻声对他说:“我没有其他话留给你们,如果你们将来能够看见你们的爸爸,就对他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帮他了,望他能够多保重……” 那年,长沙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板仓的早晨薄雾沉沉,一声突如其来的闷响之后,杨开慧家的大门被撞开了。 她抱着年仅8岁的长子毛岸英,站在门口没有后退半步。她没问为什么,也没求情,只是让保姆陈玉英照顾好小的两个孩子。 她被带走时没带行李,连鞋子都没换。就像她这一生,从来没为自己准备过退路。她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女党员之一,毛泽东的妻子,三位孩子的母亲。 她的身份,注定了她会成为枪口下的目标。可她不后悔。1914年,毛泽东还是湖南一师的学生。 她是杨昌济的女儿,聪明又倔强。那个时候的毛泽东穿得破破烂烂,总是在图书馆里读书到深夜。 她看不起那些留洋归来的花架子,却偏偏被这个穷小子吸引住了。1920年冬天,他们在长沙结婚。没有仪式,没有宾客,只有一句话:“我们真心相爱,就是神圣。” 婚后不久,她就跟他一起干起了地下工作。她帮他传递情报,打掩护,甚至自己也写文章、做宣传。 1922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她才21岁。 他们的日子很短,也很苦。毛泽东常年奔波在外,她带着孩子藏来藏去。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则带着孩子回到了板仓。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悬赏十万大洋要他的命,他们再也联系不上了。 她的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却都没寄出去。“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她写得像诗,像梦,也像是在自言自语。 她说:“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嘴唇、额头……你是我的人。”这些信全被藏在卧室的墙缝里,直到几十年后才被人发现。 她想他,可她不能哭,也不能倒下。 1930年10月24日,她在家中被捕。审讯她的军官告诉她,只要签个字,登个报,说和毛泽东没有关系,就可以带着孩子离开。 她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一丝犹豫:“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这话传出去以后,连办案的军官都愣了。 她不过才29岁,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什么都没了,居然还敢这么硬气。 她的拒绝,换来了连续几天的鞭打。毛岸英就在一旁,被迫看着母亲被打到晕过去。他哭着喊“妈妈”,可她没喊一声痛。 她知道,这一切她扛得住,但孩子不一定扛得住。 11月14日清晨,在赴识字岭刑场前,她在狱中最后一次紧抱毛岸英,轻声留下遗言。 “我没有其他话留给你们,如果你们将来能见到你们的爸爸,就对他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帮他了,望他能够多保重……” 枪响了。第一枪没打中要害,她倒在地上,痛苦挣扎。直到第二枪落下,她才闭上眼睛。毛岸英哭得昏过去。 那天的长沙,阳光灿烂,可刑场上没有一个人敢看她的眼睛。这件事直到一个月后,才传到江西苏区。 毛泽东听完消息,沉默了整整一天。他没有哭,只是拿出纸笔,写下八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他寄出30块银元,请人修墓。墓碑上刻着:“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 岸青 岸龙刻”。多年后,他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以“骄杨”喻她,叹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1982年,板仓的老宅修缮时,人们在卧室墙缝里发现了她的手稿。那一封封信,那一篇篇日记,全是写给毛泽东的。 纸张已经泛黄,有些地方的墨迹竟然晕开了。有人说,是她当年一边写一边哭,泪水滴在了纸上。 1990年,又一次修缮时,又发现了一批手稿。她在狱中写道:“润之,你在哪里?” 她没能等到他,他也没能见她最后一面。 毛岸英长大后,跟着父亲去了朝鲜战场,1950年牺牲在那里。母子俩,终究都没等来重逢的那一天。 如今,每年11月14日,板仓纪念馆都会迎来很多人。他们站在她的手稿前,看着那句:“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她的墓旁,立着毛泽东题写的词碑。 字迹已经被风雨打磨得发白,但那句“骄杨”两个字,依然清晰。 她的生命停在29岁,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是死亡,而是信仰。她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 她也真的,做到了。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杨开慧英勇就义——原创2021-03-08 19:24·央广网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