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下棋败给唐俭,输不起想要杀人泄愤,让尉迟恭为自己作假证。次日,李世民召官员

国际大碗说 2025-07-04 23:56:57

李世民下棋败给唐俭,输不起想要杀人泄愤,让尉迟恭为自己作假证。次日,李世民召官员商议惩处唐俭,“证人”尉迟恭说:“陛下,此事我不知道。” 唐俭出身太原王氏分支,其祖父唐邕是北齐宰相,父亲唐鉴在隋朝官至戎州刺史。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时任晋阳宫副监的唐俭便敏锐察觉到天下将乱,主动向李渊进言:“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杰,以取天下,此汤、武之举也。” 这番话不仅坚定了李渊起兵的决心,更让唐俭成为大唐开国功臣之一。 入唐后,唐俭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因功封晋昌郡公,后又参与讨伐窦建德、王世充,期间曾单骑劝降窦建德部将,展现出过人胆识。 玄武门之变前,唐俭虽未直接参与谋划,却在暗中为李世民传递消息,被视为 “秦府旧人”。 李世民登基后,唐俭升任礼部尚书,封莒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二位。 唐俭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却有着让帝王既爱又恨的特质,即刚直不阿的谏言风格。 贞观四年,李世民派唐俭出使突厥劝降颉利可汗。唐俭明知此行凶险,仍慨然前往,最终不仅完成使命,还在李靖突袭突厥时身陷险境却镇定自若。 回朝后,李世民赞誉唐俭 “临危不变节”,但当唐俭借机劝谏减少对突厥的军事行动时,李世民显得很不高兴。 贞观七年春,长安一连数日春雨绵绵,李世民因心情烦闷,召唐俭至弘文馆对弈解闷。 据《唐语林》记载,开局时李世民攻势凌厉,中盘却因一着误算被唐俭抓住破绽。唐俭乘胜追击,接连吃掉李世民数子,棋盘上的优势逐渐明显。 此时李世民面色渐沉,数次试图悔棋,均被唐俭婉拒:“陛下弈道精湛,然落子无悔乃弈家规矩,臣不敢从命。” 围观的内侍都察觉到李世民的不悦,而唐俭却专注于棋局,甚至边落子边说:“今番胜负已定,愿陛下明日照此局之理,任贤勿疑,庶几天下可安。” 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去,留下一句:“莒公今日胜得痛快,恐明日未必。” 当日傍晚,李世民秘密召见尉迟恭,说:“唐俭轻朕,朕欲杀之。卿可为朕作证,言其近日私议朝政,诽谤君上。” 尉迟恭闻言大惊。他深知唐俭为人,更清楚诬告功臣的后果。但面对李世民的明确指令,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陷入两难,叩首说:‘臣不敢欺陛下,唐俭素忠直,未有此事。” 李世民见尉迟恭不从,进一步施压:“朕意已决,卿只需点头,事后必有重赏。” 尉迟恭沉默良久,最终只说:“陛下若必欲加罪唐俭,臣不敢奉命。” 李世民虽不悦,但也未再强迫,只令尉迟恭 “退而思之”。 次日清晨,太极殿早朝过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重臣,声称有要事商议。当唐俭被传召至殿时,见气氛凝重,已知不妙。 李世民开门见山:“唐俭近日私与部曲议论朕过,言朕好大喜功,猜忌功臣,可有此事?” 唐俭当即叩首:“臣冤枉!臣近日除公务外,唯与陛下对弈一次,从未私议朝政。” 李世民冷笑:“朕已得人证,汝还敢狡辩?” 随即,李世民看向尉迟恭:“敬德,汝可将所见所闻告知诸卿。” 尉迟恭装傻充愣的说:“陛下,此事我不知道。” 李世民脸色骤变,厉声追问,尉迟恭再次叩首:“臣思之再三,唐俭实无谤上之举。臣若妄言,不仅负唐俭,更负陛下信任,故不敢欺瞒。” 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打圆场说:“敬德或许记忆有误,陛下不妨再查。” 说着,李世民扶起唐俭,说:“莒公,是朕糊涂,险些错怪忠良。” 李世民又对尉迟恭说:“敬德拒朕,实乃忠直之举,胜过千言万语。” 这场风波的结局出人意料:唐俭不仅未被治罪,反而因祸得福,不久后被派往洛阳负责重修宫室, 李世民特意嘱咐:“汝素性刚正,洛阳之事交予你,朕放心。” 而尉迟恭则得到额外赏赐,李世民将自己佩戴的玉带赠予他,并说:“此带赐卿,以彰卿之直。” 这场因弈棋引发的风波,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贞观之治的深层逻辑。 李世民作为君主,有着常人的情绪波动 ,输棋后的恼怒、被顶撞后的报复欲,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但他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 尉迟恭的拒绝和群臣的劝谏,恰如一面镜子,让李世民看到了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的潜在危险。 《贞观政要》记载,事后李世民对房玄龄说:“朕昨日之怒,几近桀纣。若敬德顺从,唐俭必死,朕亦将成千古罪人。” 唐俭一生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最终于显庆元年(656 年)病逝,享年78岁,陪葬昭陵,谥号 “襄”,极尽哀荣。 尉迟恭则在贞观十七年主动请求退休,闭门谢客,安享晚年,避免了 “功高震主” 的悲剧。 这种君臣相得的局面,与弈棋事件中展现的智慧一脉相承 ,君主懂得克制,臣子敢于直言,如此君臣相得,造就了“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