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螺丝钉都不允许出现?印度下令启动调查,必须“去中国化”! 印度国防部即

遥遥谈趣 2025-07-05 11:20:39

一个中国螺丝钉都不允许出现?印度下令启动调查,必须“去中国化”! 印度国防部即将启动一项全面的军事采购审查,以排查出供应给武装部队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评估国防供应链中的脆弱性。 印度为啥突然这么急眼。边境上时不时跟中国有点摩擦,印度心里头不踏实,总觉得用中国零件不安全。就像前几年,印度买的无人机被发现用了中国产的飞控模块,吓得赶紧退货。 还有那个 “丹奴什” 榴弹炮,本来该用德国轴承,结果分包商偷偷换成了洛阳轴承,一炮下去直接炸膛了。这事儿让印度觉得,中国零件质量不行,还可能藏着安全隐患,必须得彻底查清楚。 可查归查,真要把中国零件全赶走,哪有那么容易。印度虽说早就下了禁令,可架不住底下人捣鬼。有些公司为了省钱,偷偷从中国进货,再绕个路从第三国运回来,贴上 “印度制造” 的标签。 去年那批无人机被退货,就是因为这种操作被发现了。现在印度国防部打算来个地毯式排查,从战斗机、潜艇到导弹,统统都要查,连供应链地图都要画出来。这阵仗不小,可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 最大的难题就是印度自己造不出那么多零件。就说电子元件吧,从芯片到电容电阻,很多都绕不开中国制造。就算从欧洲或者以色列进口,背后的工厂可能还是在珠三角。 印度自己生产呢,要么造不出来,要么成本高得离谱。淘宝上二百块钱能买个飞控开发板,组装成无人机,印度自己造的话,成本得十倍以上。军队不能光算经济账,可真要完全不用中国零件,装备更新就得往后拖,甚至可能影响战斗力。 而且他们自己国内的生产也不靠谱。像 DRDO(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那些自主研发项目,经常是预算越花越多,工期越拖越长。 就算技术转让给私企,效率还是低,价格还高。比如说 “光辉” Mk - 1A 战斗机,本来就因为发动机问题卡壳,现在还要一件件查零件来源,进度更是遥遥无期。 还有造船厂的事故,不是火灾就是侧翻,暴露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大问题。连维护现有的装备都困难重重,更别说完全替换中国零件了。 印度想推动 “印度制造”,减少对外国的依赖,这个想法没错。可现实是,印度的国防工业本土化率每提升 10%,项目周期平均延长 18 个月,质量事故率增加 35%。有些企业为了拿订单,虚报国产比例,关键零件还是进口的。 这次审查不仅要查是不是中国货,还要查是不是被虚报国产,以及到底值不值这价钱。可就算查出来又能咋样呢?如果国产替代跟不上,最后可能只能 “缺件大法好”,让军队的装备进度再往后排几年。 国际上的情况也不乐观。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倒是愿意卖零件给印度,可价格高得离谱。美国推销高价无人机组件,俄罗斯要求卢比结算反无人机系统部件,导致印度装备采购成本普遍上涨 40%。 更讽刺的是,2025 年印度紧急采购的 13 份合同中,仍有 37% 的电子元件通过第三国转口来自中国。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政策上排斥中国,市场上却离不开中国。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安全,值得支持。可国家安全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想靠行政命令彻底断开和中国的联系,难度太大。 印度的审查行动,更多是政治意味大于实际效果。就算真能查出一些中国零件,替换起来也得花大量时间和金钱,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质量。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印度军队自己。 其实,印度完全可以换个思路。与其一刀切地排斥中国零件,不如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关键部件的安全。同时,加大对本土制造业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可总比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靠谱得多。毕竟,国防自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靠审查和禁令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总的来说,印度这次的 “去中国化” 行动,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困难重重。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背景下,想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几乎不可能。 印度如果真的想提升国防安全,就得脚踏实地,解决本土制造业的根本问题,而不是搞这些表面文章。否则,到头来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伤了自己,又没达到目的。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