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垣征四郎,这个指挥日军精锐第5师团的“中国通”,向来骄横。战前参谋提醒他庞炳勋部沧州兵骁勇善战,他却嗤之以鼻,轻蔑地视之为“乌合之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日军第五师团的板垣征四郎,一个自视甚高的“中国通”,正带着他的“钢军”从青岛杀气腾腾地扑向山东临沂。 因为在他眼里,中国军队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而在当时那个关键节点,临沂一旦失守,徐州便门户大开,整个第五战区的防线都可能因此崩盘。 所以这副天大的担子,偏偏落在了五十九岁的老将庞炳勋身上。 但在这之前,这位西北军出身的将领,名声实在算不上好,因为在中原大战时临阵倒戈,得了个“逃跑将军”的外号。 由于自己常年被当作杂牌军,因此他最懂得如何保存实力,所以,当蒋介石把临沂这个死地交给他时,他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而庞炳勋的第四十军,说好听是个军,但其实家底薄得可怜,全军不到一万三千人,脚上穿着草鞋,过半士兵还扛着老掉牙的汉阳造。 一个连仅配备一挺轻机枪和十二门山炮,每门仅七发炮弹,士兵们情急之下,竟把铁轨上的道钉拆下塞进土炮里面。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板垣师团两万两千名武装到牙齿的精锐,身后跟着坦克、重炮和几百挺机枪,所以当时谁都觉得,临沂守不住。 谁知,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数,竟源于一场宿怨。 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看人很准,他知道西北军这帮老兵,最讲究一个“义”字。 他亲自找庞炳勋谈心,承诺保留编制、补充弹药,把话说到了心坎里,庞炳勋握着李宗仁的手立下军令状:“这次豁出老命,也要在临沂钉死!” 战斗很快打响,日军先头部队在汤头镇和庞炳勋的亲兵打了五天,硬是被刺刀和手榴弹顶了回去。 可到了三月初,板垣调来重兵猛攻,城北阵地瞬间化为焦土。 前线五个团长三死两伤,花甲之年的庞炳勋拄着指挥刀,独眼熬得通红,左腿的旧伤疼得钻心,却一步不退。 幕僚劝他撤,可他却长叹一声:“死在这,算给我这窝囊半生一个交代!”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同样脚穿草鞋的队伍,正拼了命地赶来,而领头的,正是庞炳勋的死对头——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 八年前,庞炳勋偷袭张自忠,害他身中三枪,差点丧命,后来张自忠留守北平,又被全国痛骂为“汉奸”,连庞炳勋都曾发电报要求枪毙他。 当李宗仁命令张自忠去救庞炳勋时,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张自忠接到命令,一拳砸在桌上:“让我救庞瘸子?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李宗仁连夜赶来,将茶杯猛地往地图上一扔,沉声道:“今日你见死不救,明日华北百姓定会戳着我们的脊梁骨,骂吾等军人私仇重于国难!”” 听到这话,张自忠没再说话,而是带着刚打完硬仗、减员三成的两万将士,日夜兼程两百公里。 虽然这支部队装备同样简陋,但每个士兵的背包里,都揣着一块写着“生为中华,死为中华”的血字布。 直到三月十二日黄昏,这支灰头土脸的队伍出现在沂河西岸,城头守军差点把他们当成敌人。 望远镜里,庞炳勋看到一匹白马,马上的将军左臂缠着黑纱,那是为中原大战阵亡的旧部戴的孝。 指挥部里,两个老冤家相见,场面却出人意料,张自忠抢先一个军礼:“老哥,打鬼子是正事!”庞炳勋老泪纵横,当场交出了指挥权。 两天后凌晨,张自忠的计划开始了,庞炳勋的残部死守城墙吸引日军,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则兵分两路,像两把尖刀直插日军侧翼。 这让日军猝不及防,丢下几百具尸体后撤,但很快,飞机重炮就调了过来,所以接下来的战斗惨烈到极点,沂河两岸的村庄反复易手,河水被染成红色。 板垣的坦克在狭窄的巷战里施展不开,反被爆破组用诡雷炸得晕头转向,一个叫赵大柱的士兵,把炸药包塞进坦克底盘后,竟是用牙咬断了引信。 到了深夜,张自忠发动总攻,西北军的大刀队在月光下砍得日军鬼哭狼嚎,硬是把战线逼退三十里。 他本人就站在沂河岸边的弹坑里指挥,炮弹在不远处炸开,他却一把推开劝他后退的警卫:“我的位置就在火线上!” 三月二十日黎明,总攻开始,士兵们像潮水一样涌向敌阵,有人浑身是火,仍在冲锋,一个排长腹部中弹,竟用流出的肠子缠住手榴弹,滚进了日军装甲车底,太阳升起时,板垣师团终于溃退了。 这场血战,最终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虽然临沂最终还是失守,但这支所谓的“杂牌军”,用五十多天的浴血奋战,拖垮了日军的精锐师团,歼敌六千。 战争结束后,曾在报纸上骂张自忠最狠的报馆,此刻称他为“抗战军人之魂”,临沂城头,庞炳勋递给张自忠一支烟,火柴划亮的那一刻,两人都看见了对方脸上的泪痕...... 【信源】《中国档案报》2015年刊载《台儿庄战役中的敢死队长》专题。
板垣征四郎,这个指挥日军精锐第5师团的“中国通”,向来骄横。战前参谋提醒他庞炳勋
虎皮芳草潭
2025-07-05 21:21:56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