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节,毛主席最后一次看电影,电影刚开播不久,毛主席突然抽噎了起来,紧接着情绪崩溃,老泪纵横…… 1976年春节前夕,中南海丰泽园里静得只能听见远处偶尔响起的鞭炮声,83岁的毛泽东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视力稍有恢复,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也去放放鞭炮,好好过个节。”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工作人员为他安排了一场电影,片名叫《难忘的战斗》,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没人想到这部看似普通的战争片,会让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情绪失控。 影片播放到老百姓欢迎解放军进城的镜头时,毛泽东突然开始抽噎,随后失声痛哭,医护人员赶紧暂停了放映,整个房间里只剩下他的哭声,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他们很少见到主席如此激动。 这不是毛泽东晚年第一次落泪,1975年眼科医生唐由之为他做完手术后,他重新读到南宋词人陈亮的词句“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曾经嚎啕大哭。 那首《念奴娇·登多景楼》批判的是南宋偏安一隅,而毛泽东想到的却是台海两岸至今未能统一。 1976年春节这次哭泣,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那部电影里的画面,勾起了他对往昔岁月的回忆,1946年延安元宵节,川口区的老百姓曾抬着“人民救星”的匾额为他扭秧歌。 那天他和农民们拉家常、合影留念,还专门安排车辆送乡亲们回家。 1943年的元宵节更让人难忘,他在枣园为24位老农集体祝寿,亲手给每人发毛巾和肥皂,然后陪着大家看戏,那时的他和现在判若两人,可以随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 而现在,病痛缠身的他只能通过银幕来重温那些温暖的时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春节前后他多次询问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但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像延安时期那样走出去了。 晚年的毛泽东深受帕金森综合征和肺心病折磨,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但他对阅读的渴望从未减退,中央办公厅专门为他配备了朗读员,北京图书馆也为他提供特殊服务,优先调配各种文献资料。 为了方便他在床上看书,北京光明眼镜店特制了一对奇特的单腿眼镜,左侧卧时戴没有左腿的镜架,右侧卧时换没有右腿的镜架,这样可以减轻对太阳穴的压迫,这个小细节体现了他“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执着。 1974年5月30日,主席突然要求会见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两人在中南海畅谈了两个小时,从“对称与平衡”的物理学原理聊到宇宙的无限性,毛泽东感慨地说:“过去没有时间学习科学,留下了遗憾。” 他告诉李政道,自己曾经计划用三年时间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但因为政务繁忙一直未能实现。临别时,他将亲笔签名的1923年版《科学大纲》赠给了李政道,李政道当时提议创办“少年科技班”,这个想法在毛泽东去世两年后在中科大落地,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主动要求工作人员找来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这成了他人生中索要的最后一部书,9月8日逝世前7小时,他还强撑着病体批阅了30分钟的文件。 回到那个春节的下午,《难忘的战斗》为什么会让毛泽东如此动情?或许是因为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老百姓,让他想起了自己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人民,从湖南韶山冲走出的那个青年,到中南海里的这位老人,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影片中解放军进城时,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欢迎的场面,与他记忆中延安时期的温暖画面重叠在一起,那时候他可以和农民围坐在一起聊天,可以了解每家每户的困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冷暖。 而现在疾病和年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他只能通过电影、通过书本、通过别人的汇报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距离感,或许正是他落泪的真正原因。 9个月后,毛泽东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发现了那对特制的单腿眼镜、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还有一些没来得及归还的图书馆书籍,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追求。 1976年春节那个下午的眼泪,成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次情感流露,那滴泪里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有对人民群众的牵挂,也有一份“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无奈。 历史总是在细节中显露真情,一部电影,一次落泪,一副眼镜,一堆书籍,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却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伟人的内心世界,那个春节的眼泪,或许是他对自己一生最深沉的总结。 信源:50年前毛主席视察甬城:"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中国宁波网
1976年春节,毛主席最后一次看电影,电影刚开播不久,毛主席突然抽噎了起来,紧接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05 23:39:01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