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分到了一辆蓝色轿车,全北京只有2辆,可聂帅得知后却勃然大怒:“赶紧换掉!” 命令传达下去,那辆扎眼的天蓝色普利茅斯轿车很快就从钱学森的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主的是一辆再普通不过的黑色轿车,那种扔进北京城的车流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的类型。 负责安排的同志起初还觉得委屈,给国家的大功臣配辆好车,既是尊重,也方便他往返于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怎么就错了? 但后来的事实,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也彻底明白了聂帅的深意。针对钱学森的威胁,从来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他回国后不久,敌特分子的黑手就悄悄伸了过来。一次是在青海的试验基地,发生了性质极其恶劣的投毒事件。 另一次在北京,同样的阴谋再次上演。若非安保人员警惕性高,后果不堪设想。这还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一辆独一无二的蓝色轿车,对那些潜伏在暗处的眼睛来说,无异于一个移动的活靶子,等于每天都在向敌人报告:“钱学森在这里!” 换掉一辆车看似是生活细节的调整,实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保卫战。 国家为钱学森撑起的,是一把巨大而低调的保护伞。为了确保他的饮食安全,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食品化验室,每一份送上他餐桌的饭菜,都要经过专人检验。 这种级别的安保,在当时,连许多开国元帅都未曾享受过。 能让一位元帅如此小题大做,让一个新生国家以如此规格来保护,钱学森这个名字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这分量首先是美国人给出的认证。当年,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曾放言:“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中国!”这绝非夸张。 三十多岁的钱学森,已经是世界级的空气动力学权威,麻省理工的硕士,加州理工的博士,师从航空巨匠冯·卡门。 他参与创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那个被他们戏称为自杀小队的火箭研究小组,正是美国太空探索的摇篮。他的大脑里,装着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火箭与导弹技术。 这分量是他自己用长达五年的抗争换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他辞去所有涉密职务,打包好行囊,却迎来了长达五年的软禁。 美国当局用尽手段,试图磨灭他的意志。然而,他们低估了这位科学家的决心。1955年,一封藏在寄往欧洲家信里的求援信,辗转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 信中,他焦急地揭露美国愿回国者皆已放回的谎言,并附上了郭永怀等同样被困学者的信息。这封信成为中美日内瓦谈判桌上,中国最有力的证据,最终敲开了他回国的大门。 当钱学森终于踏上故土,他带回的不只是满腹的知识,还有一股憋了五年的气。 在东北,陈赓大将试探性地问他:“你看,我们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几乎是脱口而出:“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这句掷地有声的反问,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把火。 他随即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这张蓝图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黄埔军校,而他就是首任院长。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先进设备,他就带着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攻克一个个数据难关。 从两弹结合的惊天一击,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太空歌唱,背后都有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身影。 然而,如果只把他看作一个导弹专家,那就太小看他了。他拒绝了国家给予的远超普通科学家的优厚薪资,主动要求降到和大家一样的水平。他要的不是特权,而是一个能安心搞科研的环境。 在他亲手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坚持为学生上课,并倡导科学的民主。他让行政部门给每个办公室都配上黑板,方便随时随地进行学术讨论。 他曾在一份长达800多页的复杂计算手稿的封面上,用红笔写下“Final”(最终定稿),却又在后面俏皮地补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事情是最终的)。 信息来源:央视网.“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1956年,钱学森分到了一辆蓝色轿车,全北京只有2辆,可聂帅得知后却勃然大怒:“
谦与谦寻
2025-07-06 19:20: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