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一次找高士陈抟相面,陈抟说:“你早年富贵,但恐没有晚福。以后出兵打仗,应当网开一面,或许可以培植一些晚福。”曹彬听后,连忙道谢,此后照陈抟所言行事。 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使用的年号,也是北宋的第一个年号)的一个清晨,汴京城外的陈抟庵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身披紫袍、面容刚毅的曹彬,此时已因拥戴赵匡胤称帝、平定泽潞等战功身居高位,却仍怀着对未来的忧虑,躬身向这位被赵匡胤尊为 “希夷先生” 的隐士行礼。 陈抟老祖眯眼打量着曹彬,良久才缓缓开口:“公早年勋名赫赫,富贵自不待言,然观公眉宇间杀气未散,恐难享晚福。此后用兵,若能常怀恻隐,网开一面,或可培补福寿。” 这段对话见于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虽为私家笔记,却因邵氏家族与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密切联系而具有特殊价值。 陈抟作为五代至宋初具有传奇色彩的隐士,其相术在《宋史》本传中亦有记载。陈抟曾预言 “宋太祖有天命”,其对曹彬的评判自然被时人赋予特殊意义。 此时的曹彬正值壮年,刚刚在平定李重进叛乱中展现军事才能,却能虚心接纳隐士的警示,这与其后来 “仁厚谦谨” 的行事风格一脉相承。 曹彬将陈抟的告诫深植于心,在随后的征伐中,在一次次军事行动中,尽快的 “网开一面” 。 北宋开宝七年(974 年),宋太祖命曹彬为主帅征讨南唐,这场战役成为检验其武德的关键考场。 诸将感曹彬诚意,焚香立誓。破城之日,宋军果然纪律严明,不仅未像五代时期的军队那样屠城,反而保护了南唐宫城中的典籍文物。 当时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曹彬亲自为其整理行装,婉拒李煜馈赠的财物,甚至命人护送其家族安全抵达汴京。 这种 “克城不杀” 的举动,在动辄 “夷城郭、掠金帛” 的五代兵戈中,不啻为一股清流,翻看五代到北宋之初的历史,像曹彬这样的“仁将”,实在是凤毛麟角。 曹彬对降兵的处置,也很是妥当。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平定南唐后,有将领建议将数万降兵编入禁军以防叛乱,曹彬却力主 “遣散归农”。 曹彬对众将说:“彼本良民,迫於兵革,今国亡归命,奈何复使离骨肉?” 最终这些降兵得以返乡,许多人后来成为北宋初年江南地区的稳定力量,这种做法,正是曹彬对陈抟 “网开一面”的执行。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在宋太宗赵炅(赵匡胤死后,其弟弟赵光义继位后,改名为炅)亲征征讨北汉之役中,曹彬再次展现其仁厚。 当时太原城破,将领们因攻伐日久伤亡惨重,纷纷请求宋太宗 “屠城以泄愤”。 曹彬据理力争:“太原乃晋地根本,若屠之,则河东百姓必怀怨望,非所以固疆圉也。” 最终宋太宗采纳曹彬之言,仅处死顽固抵抗的将领,其余官民一概赦免。 曹彬的晚年,与陈抟 “恐无晚福” 的预判形成鲜明对比,却恰恰印证了 “德行致福” 。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年),曹彬参与北伐契丹,因孤军深入兵败岐沟关,他主动承担全部罪责,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 但这种挫折并未终结其政治生命,宋太宗见他识大体,很是满意,一年后,就将其再次起用,出任 侍中、武宁军节度使。 至宋真宗即位后,曹彬更受尊崇,被拜为枢密使,封鲁国公。 曹彬晚年 “居第卑陋,未尝修葺”,宋真宗欲为其修缮府第,他辞谢说:“臣世受国恩,已过分,安敢复营私宅?” 咸平二年(999 年),曹彬病重,宋真宗亲自前往探望,亲手为其调药,赏赐黄金万两。 临终前,曹彬仍不忘劝谏宋真宗 “慎边事,重惜民力”。 曹彬去世后,宋真宗 “临哭之恸”,追赠中书令,谥号 “武惠”,并辍朝五日。下葬之日,真宗命翰林学士为其撰写碑文,亲书 “宋故枢密使追封鲁国公赠中书令谥武惠曹公墓志铭”。 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曹彬的这份礼遇在武将中极为罕见。北宋的历任皇帝,都对曹彬的后人不错,曹彬的长子曹璨后来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次子曹珝任昭宣使,四子曹玮更是一代名将,被欧阳修誉为 “宋世良将,玮为第一”。 五代时期,武将多以杀伐立威,如王彦章 “骁勇绝伦,然好杀”,郭崇韬 “灭蜀之后,纵兵大掠”,这些将领多结局悲惨。 曹彬以 “不嗜杀” 立身,后世曹氏家族绵延不绝,成为宋代著名的将门世家,这无疑是对 “晚福” 的生动诠释。
北宋崇宁年间,羌人反叛,名将种谔之子种朴奉命平乱,至河州中伏身亡,宋军眼看就要全
【19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