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女子348万买的房子跌到121万。她不想还贷款,打算直接让银行把房子收回去,结果银行核算所有费用后,告知她还倒欠100万。她原本以为买房子可以增值,至少能够保值,谁知道刚买之后房价就一直下跌? 前几年楼市火的时候,郑州有个女的花 348 万贷款买了套房,那时候售楼处天天人山人海,买房得排队取号,销售嘴里翻来覆去都是 "保值增值" 的话,她想着就算不住,以后卖了也能赚一笔,哪成想现在房子直接跌到 121 万,断供让银行收房后,银行算完账说她还倒欠 100 万!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这位女士当年买房时咬着牙付了首付,想着以后工资涨了还贷不难,哪知道刚办完手续没多久,房价就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 同一小区的房子,挂到二手平台半年都没人问,最后一看评估价,直接从 348 万跌到 121 万。搁谁心里都不平衡 —— 自己月月省吃俭用还房贷,房子却越来越不值钱,换谁都得琢磨 "要不别还了,让银行把房收走算了"。 可她没想到,银行收房压根不是结束,银行那边一核算,剩余贷款本金、利息、违约金、诉讼费加起来,比房子现在的价值多出 100 万。 也就是说,她不光房子没保住,还得接着还这 100 万的债。这事儿其实不止她一个人遇到,前两年还有人 360 万买的房跌到 140 万,法拍之后照样欠银行一屁股债,说到底,房子涨价的时候人人喊 "稳赚",可跌起来的时候,贷款合同里的账可没那么好算。 好多人以为断供了银行把房收走就两清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就拿这位女士为例,当初贷款 348 万,假设首付 100 万,贷款 248 万。 还了几年后,可能本金才还了 20 万,剩下 228 万本金没还,现在房子只值 121 万,银行把房拍卖了,这 121 万先还本金和利息,可剩下的 228 万本金加上违约金、诉讼费,少说也得 200 多万,跟 121 万的差价就是 100 多万。 这里头关键就在于《民法典》的规定:抵押物拍卖后不够还贷款的,银行能接着跟你要,而且违约金可不是小数目,好多合同里写着逾期一天按未还金额的 0.05% 算,利滚利下来,欠的钱只会越来越多。 网上对这事儿看法挺两极的:有人说 "要是自己住,跌了也不影响住,炒房的活该",这话虽然扎心,可也有点道理。 前几年房价涨的时候,确实不少人抱着 "买套房当理财" 的想法,压根没考虑过跌价的风险,但反过来想,这几年经济大环境不好,好多人收入下降,甚至被裁员,当初能还的房贷现在真扛不住了,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还有人纳闷 "网上都说房价跌了,为啥线下看房价格没咋变?" 其实这里头有个门道:新房价格有开发商撑着,降价怕老业主闹事,可二手房市场早就绷不住了。 说实在的,断供肯定不是好办法,一旦被银行起诉,征信就黑了,以后买车买房办信用卡全泡汤,甚至坐高铁飞机都受限,孩子上私立学校也可能受影响。 那有没有别的招呢?其实可以跟银行商量延长还款时间,或者暂时少还点,要是真没能力还,像深圳那边还能申请个人破产,不过得证明自己是真没钱,不是故意不还。 但最关键的,还是买房的时候得想清楚,前几年好多人跟风买房,觉得 "房价永远涨",压根没看合同里的违约条款,也没算过自己的还款能力。 现在看来,房子说到底是住的,硬当成赚钱的工具,风险太大了,就像那些后悔的网友说的 "还了十几年房贷,才发现大部分是利息,本金都没动多少",这背后其实是好多人对房贷结构压根不了解。 这事看着是个例,其实折射出好多人对房产的认知误区,前几年楼市热的时候,售楼处的销控表比财务报表还让人上头,谁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接盘侠。 可市场哪有永远涨的道理?就像炒股似的,跟风进场的时候,就得想到可能被套牢。 还有合同这事,好多人签的时候看都不看,觉得 "银行的合同都这样",可真出了事才发现,里面的违约金、抵押物处置条款全是坑。 说白了,买房这么大的事儿,真得自己多上心,别光听销售忽悠,得算算自己的还款能力,看看市场的大趋势,别被 "保值增值" 冲昏了头。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别再挤了,再挤房子就没了
【7评论】【27点赞】
StLoar
老有弱智把房贷跟拿房子办抵押贷款当一回事
用户18xxx06
不可能倒欠银行钱。房子本金利息都给你了。房子值不了那么多钱,当初为什么要批准那么多贷款?难道银行就不承担一点风险吗?就如我遇到同样情形,银行不让我活下去,我就和他们同归于尽。尽可能杀光那些所谓的高利贷者。
StLoar 回复 07-07 11:28
分不清房贷跟抵押贷款的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