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的战场经验:装甲车辆的传统性能指标已不再关键--- “简单化”的战场现实

小理寺看全世界 2025-07-07 09:33:43

俄军的战场经验:装甲车辆的传统性能指标已不再关键--- “简单化”的战场现实 “将军总是为上一场战争做准备”的名言,对军事装备设计者同样适用。历史上确实有极少数设计预见到了未来战争的特征,比如米哈伊尔·科什金在1930年代末设计的T-34,但其性能组合并非天才式灵感,而是对西班牙内战经验的务实回应。当时的战斗表明中型坦克必须具备抗炮弹装甲。 当然,将1941–1945年与2022–2025年并列类比并不完全恰当,两者在规模和国家动员程度上都有明显不同。但当前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已经表明一个趋势:传统的装甲车辆“战技指标”正退居次位。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无足轻重,而是说许多高精尖的附加技术在前线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例如俄罗斯最新型的“竞技场-M”主动防御系统,可拦截攻顶ATGM和FPV,理论上颇具吸引力。但其价格极高,而如今战场上最危险的不是昂贵的导弹,而是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群”。一辆坦克就算装有KAZ,也可能遭到十余架无人机的集火攻击,对方依然能以低成本摧毁高价值目标。 目前前线击毁坦克的方式相当直接:一旦坦克进入攻击范围,无人机便蜂拥而至,先使其失去机动能力,再攻击乘员,最后摧毁整车。无人机操作员被要求确保完全摧毁目标,否则其很可能被修复再度投入使用。 如果目标是T-90M且配有“竞技场”,其主动防护系统无法与格栅装甲等被动措施共存,因后者会干扰前者的雷达工作。同时,坦克护卫人员若没有配备对无人机有效的霰弹枪等近战武器,也可能在FPV袭击中一同受损。再考虑到乌军现阶段标枪导弹数量有限,专为应对它而设计昂贵的防护系统并不划算,反而FPV无人机正大量涌现。 “竞技场-M”只是高复杂系统适得其反的一个例子。整个装甲兵种正在经历“简化趋势”,即性能退后,实战适应性优先。 从“高技术”回归“实用主义” 理解当前战场环境,必须从前线形态出发。如今前线双方之间宽4–7公里的地带已成为“禁区”,由无人机全天候监视,几乎不可能秘密组织营级以上进攻行动。敌方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火力覆盖。甚至连乌军的动员兵也难以投降——因其动向会被察觉并遭己方击杀。 在这种环境下,卫星侦察已难以发挥优势:图像不够实时,天气条件也时常限制成像。相比之下,无人机只有三种天敌:大风、浓雾与暴雨。只要天气允许,空中侦察几乎无死角。 这一变化直接颠覆了装甲车辆的设计逻辑。过去为应对正面攻击,坦克重装甲主要集中在车头,尾部与顶部防护薄弱。但FPV无人机常从后部、上方突袭,迫使坦克必须实现全向均衡装甲。 此外,大载弹量已变成负资产。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没人再为坦克装满全部38~42发弹药,因为一旦被击中,巨大的爆炸将导致人车俱毁。 坦克炮射导弹系统在战事初期曾展现一定价值,当时尚能突破至“空隙地带”发射反坦克导弹。然而现阶段,坦克多转为“远程火力平台”,实施间接射击。一旦射击,立即转移阵地,因每一次开火都会暴露位置,招致敌方猛烈打击。操作导弹需要持续引导,现实是根本没有机会。 此外,必须重申一点:车辆的“浮渡能力”在现代战场上并不总是优势。俄军坦克大多没有该功能,反而避免了为减重而牺牲装甲或重新布局的种种问题。BMP-3就是负面典型,为保持水上平衡将发动机放于车尾,结果导致乘员下车极不方便。对于空降部队装备而言,为实现浮渡和伞降双重要求,结构更复杂,造价也更高。 未来之路:统一、简化、无人化 俄军现有装甲装备高度不统一:至少3种型号坦克及3代步兵战车混编,只有装甲运输车情况稍好。这种多样性虽然没有彻底拖慢部队行动,但大幅增加了维修难度。 理想状态应是统一的坦克、步战车和装甲输送车。虽然眼下不现实,但未来有必要进行编制改革。此外,对战场救援装备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目前数量远远不够,影响受损装备搜救回撤速度。而现役БРЭМ还应重新设计——移除维修模块、专注撤收功能,将修理任务交由后方完成,避免在前线维修暴露目标。 当然,不能说SVO让坦克制造“倒退到二战时代”。虽然“简化”成为趋势,但同时也对装备提出了“质的升级”要求:夜视仪、热像仪、先进电子战系统、伪装与侦察装置,都应成为现代坦克的“标配”。 而这一切的顶点,就是“地面无人化作战平台”的到来。全球军队多年来对此孜孜以求。如果SVO无法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装甲无人战车,那么在下一场战争中,俄罗斯将不得不再次经历一轮痛苦的价值体系重构。

0 阅读:11
小理寺看全世界

小理寺看全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