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一反常态,不再高喊“中国威胁论”,而是突然开始称“中美关系非常好”,甚至还鼓励中国继续购买伊朗石油——这话要是从哪位长期主张和解的温和派口中说出来也就罢了,可偏偏是这个前几个月还嚷嚷着“要让中国付出代价”的特朗普,口风一转,变得温柔起来,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6月22日,美国悍然出动B-21隐身轰炸机,对伊朗的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空袭,根据美方的说法,六枚GBU-57钻地弹刚被扔出,就把福尔多地下100米的核设施连环穿透!
紧接着,3天后特朗普居然又非常通情达理的说:“只要我想,我随时可以阻止他们(伊朗的冲突),但中国需要石油,伊朗需要赚钱重建国家,当然,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的同时,也可以看看美国。”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警告中国:你买伊朗石油可以,但必须买同等量的美国石油,否则,美国将对伊朗发起新一轮攻击。
为啥特朗普这么急?说白了,是被美国页岩油行业的烂摊子折磨透了。这个曾让美国从石油进口国逆袭为出口国的“功臣”,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2025年美国页岩油产量预计增长2.6%,但到2026年增速就会跌破1%。更要命的是,页岩油开采成本高达每桶40-50美元,而当前WTI原油价格在60美元左右徘徊,勉强维持盈亏平衡。
听说,如今得克萨斯州近40%的油井闲置,32家页岩油企业已经破产,曾经风光无限的页岩油革命,如今成了“甜蜜陷阱”。
其实特朗普不是没想过救市,他在国会推动的“大而美”法案,又是开放联邦土地钻探,又是减免特许权使用费,结果却适得其反——2025年美国原油出口量虽达410万桶/日,但市场早已饱和,价格持续低迷。
更尴尬的是,中国对美油采购量从2024年6月的2900万桶/月暴跌至2025年3月的300万桶/月,降幅近90%。那些曾为特朗普竞选捐钱的能源巨头,如今算是肠子都悔青了。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盯上了伊朗石油这块肥肉。伊朗日均出口170万桶原油,其中90%流向中国,是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如果能让中国转而购买美国石油,既能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又能在美伊核谈判中增加筹码。
于是,他导演了一场“苦肉计”:先让以色列空袭伊朗,制造霍尔木兹海峡封锁风险,推高国际油价;再以“救世主”姿态宣称“我可以阻止冲突”,暗示中国只有购买美国石油才能保障能源安全。
可惜,特朗普的如意算盘,在中国的能源棋盘面前显得太过天真。中国早就在全球布局能源网络,构建起“海陆空”立体供应体系。陆上有中俄原油管道(年输油量3000万吨)、中亚天然气管道;海上有中缅油气管道绕过马六甲海峡;天上则通过人民币结算锁定低价原油。
2025年,中国与伊朗签署新协议,将进口量提升20%,并通过人民币结算规避美元制裁。与此同时,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升至15%,从加拿大进口量激增至140万桶/日,连马来西亚都成了重要供应国,种种这些,不都是最典型的例子吗?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的能源进口早已跳出“单纯买油”的阶段。
2025年,中国企业牵头开发的伊拉克西古尔纳1号油田日产量达55万桶,预计2035年将增至120万桶。这说明啥?中伊合作不仅限于石油,还涉及炼化产品、能源科技——西南石油大学与伊拉克石油部共建的油气实验室,正在研发适合中东环境的页岩油开采技术。这种“开采-运输-炼化”的全产业链布局,让中国在能源博弈中掌握了主动权。
说到底,特朗普的“石油交易”,本质上是商人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投射。他以为只要开出“允许买伊朗石油”的空头支票,就能迫使中国就范,却忘了能源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中国用25年时间构建的多元化体系,就像一张精密的蜘蛛网,任何单点施压都只会让这张网越织越牢。
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沾沾自喜时,中国的油轮正从俄罗斯的北极港口、加拿大的温哥华港、伊朗的哈尔克岛源源不断驶来,而他心心念念的美国石油,不过是这张网中的一根丝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