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开国少将汪乃贵请朱德吃烤鱼,朱老总尝后觉得味道相当不错,不停的夸他手艺好,结果朱德要回去休息时,汪乃贵就忐忑的说“您的蚊帐还没晾干呢。”朱德诧异“蚊帐还用洗吗?” 那年夏天,红军长征途中驻扎在四川一带,汪乃贵当时还是个年轻军官,琢磨着给朱德总司令改善一下伙食。 为此他特意跑到河边钓了几条鱼,用土法子烤得外焦里嫩,朱德尝了一口就赞不绝口,连说这是他长征路上吃过最香的烤鱼,饭桌上其乐融融,还打趣说以后要常来蹭饭。 天色渐晚,朱德起身准备回住处休息,他突然支支吾吾地说:"总司令,您的蚊帐还没晾干呢。"听闻此话,朱德愣了一下:"蚊帐还要洗?" 原来汪乃贵看朱德用的蚊帐沾满尘土,偷偷拿去洗了,他的这一举动不由让人心头一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年轻军官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首长的关心。 实际上,对于洗蚊帐一事,他心中也非常忐忑,生怕擅自洗蚊帐会挨批评。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事被朱德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甚至第二天还特意把洗干净的蚊帐挂出来展示。 可就是这么小的琐事,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动人的往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官兵同吃同住的情谊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朱德作为红军统帅,从来不搞特殊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汪乃贵将军后来回忆,那次烤鱼用的盐巴还是炊事班省下来的,朱德知道后特意嘱咐后勤部门给大家改善伙食。 而诸如此事的事情,在过去比比皆是,有战士回忆朱德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骑,有炊事员说起总司令帮着挑水砍柴。 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远比教科书上的概念更鲜活。 当代年轻人被这个故事打动,是因为看到了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在将星闪耀的革命年代,最珍贵的反而是这些质朴的瞬间。 有网友评论说,真正的革命情谊就藏在一顶蚊帐、一条烤鱼里,党史专家认为,讲好这类小故事能让年轻人更真切地理解那个年代,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汪乃贵将军晚年常跟子孙讲起这段往事,他说朱德当时那句"蚊帐还要洗"让他记了一辈子,那种惊讶里带着感动。 后来每次看到新兵给老班长缝补衣服,他就会想起那个夏夜,这种传承至今的军营传统,或许就是红色基因最好的诠释。 信息来源:《党史纵横》2021年第3期"长征中的温情故事" 人民网党史频道"朱德与一顶蚊帐的故事" 央视新闻客户端"文物里的长征故事"系列报道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