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张宗伟被日军抓走,他的俄国妻子就在人群中,正要冲过来救他,张宗伟连忙

靖江的过去 2025-07-07 16:27:52

1937年,张宗伟被日军抓走,他的俄国妻子就在人群中,正要冲过来救他,张宗伟连忙瞪了她一眼,妻子眼含泪水,亲眼看着丈夫被日军带走! 1937 年 4 月 20 日,哈尔滨炮队街100号。阿格拉菲娜攥着女儿的手站在自家杂货铺前。 突然,街角出现一队日军宪兵。她心里 “咯噔” 一下 —— 丈夫张宗伟正在后屋整理文件,而她怀里还揣着三天前从上海带回的共产国际密信。 6 岁的儿子扯着她的衣角:“妈妈,爸爸又咳个不停了。” 阿格拉菲娜心头一紧 —— 丈夫肺病复发后,夜里的咳嗽声从未停过,可此刻她连藏在围裙里的磺胺粉都来不及给他。 千钧一发之际,袁品福从斜对面裁缝铺冲出来,脸色煞白:“快带孩子跑!傅景勋叛变了!” 话还没说完,宪兵队的摩托车就 “突突突” 停在杂货铺门口。阿格拉菲娜赶紧把孩子们推进小巷。 转身,她就看到张宗伟被反绑着押了出来。他身上的灰布长衫沾满石灰,一看就是在地窖烧文件留下的痕迹。 “张宗伟!” 阿格拉菲娜不顾一切冲上去,却被宪兵用枪托狠狠砸在胸口。 她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推上卡车。两人四目相对时,张宗伟突然瞪大双眼。阿格拉菲娜瞬间明白 —— 他是让自己销毁密信! 她颤抖着撕开围裙,把纸片塞进嘴里,咸涩的纸浆混着血在嘴里化开。 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于张宗伟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早在 1917 年,张宗伟就在贝加尔湖畔参加红军游击队,与白匪浴血奋战;1921 年回国后,他在扎赉诺尔煤矿带领工友罢工,反抗沙俄资本家压迫。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也为后来的地下斗争埋下伏笔。 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张宗伟在革命道路上越走越远。 1931 年,张宗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他家成了满洲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周保中、李兆麟这些抗联的大人物,都在他家住过。 在众多秘密任务中,1933 年的那次行动尤为惊险。 1933 年深秋,一个雨夜。袁品福带着个戴礼帽的年轻人进了杂货铺:“老张,这是上海来的交通员。” 张宗伟一眼就瞧见年轻人的皮鞋全是泥,知道他肯定走了很远的路。他从床底拖出藤条箱,打开夹层,里面藏着《八一宣言》的油印稿。 年轻人压低声音说:“得把文件送到沪西纱厂,日本人在山海关查得特别严。” 夫妻俩默契配合,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第二天一早,阿格拉菲娜穿上碎花连衣裙,挽着张宗伟上了火车。她特意把 1920 年张宗伟获得的列宁勋章别在胸口。 火车上,宪兵要检查行李。她立刻用俄语大声喊:“你们这是侮辱苏联公民!” 宪兵队长瞅了瞅勋章,摆摆手就让他们过去了。 张宗伟趁机把文件塞进阿格拉菲娜发辫 —— 那里头有他连夜缝的暗袋。就这样,他们又一次完成了危险任务。 此后的四年间,这样的危险任务不断上演。 在过去 4 年里,像这样的惊险任务,夫妻俩一共执行了 17 次。每次任务结束,张宗伟都要反复加固藤条箱的锁扣,阿格拉菲娜则仔细熨平他的长衫。 然而,平静的假象很快被打破。 本以为 1936 年满洲省委撤销后能松口气,没想到更大的危险正等着他们。 “妈妈,爸爸啥时候回来?” 小女儿的哭声把阿格拉菲娜拉回现实。 她望着宪兵队消失的方向,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当时张宗伟发着高烧,却非要去车站接从延安来的同志。 阿格拉菲娜拦在门口急得直掉眼泪:“你烧得这么厉害,咋去?” 张宗伟却轻轻推开她,坚定地说:“格拉莎,咱们说好了,革命需要的时候,就得把命豁出去!” 此刻,阿格拉菲娜比任何人都清楚丈夫的坚韧。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银卢布 —— 那是张宗伟 1920 年在莫斯科领的第一份军饷。 她知道,此刻丈夫正在宪兵队地下室,正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但她更清楚,这个经历过十月革命的老党员,绝不会吐露半个字。 事实也正如她所料。 果然,接下来三个月,日军用尽酷刑,张宗伟始终咬定自己是普通商人。 他还趁着审讯间隙,给同牢房的难友讲苏联搞建设的事儿,教他们用俄语唱《国际歌》。 当宪兵队长用烧红的烙铁烫他胸口,他竟然还笑着说:“这温度,可比贝加尔湖的冬天舒服多了!” 但敌人的残忍终究没有放过这位英雄。 1937 年 7 月 27 日清晨,太平桥圈儿河畔响起枪声。 多年后,阿格拉菲娜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找到张宗伟的墓碑,颤抖着抚摸 “苏联共产党员” 的刻字,想起他曾说:“我们是国际主义战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是战场。” 后来,阿格拉菲娜的 5 个孩子长大成人,都继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 每当孙子孙女问起爷爷的故事,她就会从樟木箱底拿出那枚列宁勋章,慢慢说:“你们爷爷是真正的英雄,他用命告诉我们,啥叫信仰,啥叫忠诚。” 这对革命夫妻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