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徐立清请求降低军衔,不要上将,只要中将,有人劝他:“你可授上将,这么

靖江的过去 2025-07-02 12:26:39

1955年,徐立清请求降低军衔,不要上将,只要中将,有人劝他:“你可授上将,这么一让,其他上将怎么想?”可徐立清心意已决。 当时,新中国首次为人民解放军将领授衔。这场仪式意义非凡,无数浴血奋战多年的将领,都将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着被授予相应军衔时,一位将领的举动,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在中将的授衔名单里,徐立清的名字格外扎眼。按照当时的评定标准,身为正兵团级将领的他,完全够格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最终,他却成了总部副职领导干部中,唯一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人。这份 “特殊” 背后,藏着太多故事。 授衔前一晚凌晨三点,总干部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徐立清趴在桌子前,手里握着钢笔,就这么悬在授衔名单上,半天没动。 这时,警卫员小声提醒:“部长,您该休息了。” 徐立清只是摆摆手,眼睛死死盯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 按照 1952 年的评级标准,他作为第一兵团政委,早就被评为正兵团级,本来妥妥能授上将。 但这会儿,他的手指却在 “徐立清” 三个字上来回摩挲,他在犹豫要不要把自己从上将名单里划掉。 决定后,徐立清给罗荣桓打了电话:“荣桓同志,我觉得授我中将更合适。” 罗荣桓在电话那头着急了:“立清,正兵团级授上将是中央定好的规矩,你可不能带头坏了规矩!” 徐立清沉默了一会儿,认真地说:“现在好多同志都在为军衔闹意见,我是总干部部副部长,必须得带个好头。” 挂了电话,徐立清走到窗边。他突然想起白天彭德怀说的话:“你在蟠龙战役里救过我的命,没有你,哪有我彭德怀今天!” 想到这儿,徐立清苦笑了一下,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情谊,到了授衔时,反而成了难题。 时间回到 1947 年 5 月,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胡宗南的整编第一师气势汹汹地扑过来,彭德怀的指挥所被敌人围得水泄不通。 情况万分危急,徐立清一把拉住彭德怀:“司令员,快走!” 说完,带着警卫连就冲进了枪林弹雨里。子弹 “嗖嗖” 地从耳边飞过,徐立清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彭德怀前面,拼命往前冲。最后,两人躲进一个废弃的窑洞里,才暂时安全。 彭德怀拍着徐立清的肩膀说:“立清,这次多亏你了!” 徐立清抹了把脸上的硝烟,着急地说:“司令员,先别谢我,咱们得赶紧想办法突围!” 后来,在徐立清的建议下,部队用 “声东击西” 的战术。一部分战士假装从东边突围,把敌人主力吸引过去,大部队趁机从西边突破。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成功跳出包围圈。 事后,彭德怀在作战会议上严肃地说:“徐立清同志遇事不慌,是真正能打仗的将才!” 其实,这不是徐立清第一次主动谦让。1952 年,全军进行干部定级,徐立清负责这项工作。 按照资历和贡献,他被定为正兵团级,相关报告送到中央军委,写的也是 “徐立清正兵团级”。 可徐立清看到报告后,直接把 “正兵团级” 改成了 “副兵团级”,还专门写了报告说明情况。 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赖传珠都觉得他该定正兵团级,罗荣桓还多次公开表扬他,说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就连彭德怀知道后,也专门找到徐立清,不同意他降级别,还在审批报告上,把 “副兵团级” 又改回了 “正兵团级”。 到了 1955 年授衔时,徐立清又开始 “让” 了。当时中央军委 1 月发通知开始评定军衔,2 月毛泽东主席签发条例,确定 10 月 1 日起实行军衔制。按规定,徐立清完全够资格授上将。 但他反复琢磨,觉得授衔工作要公平公正,不搞山头主义,自己授中将更合适。 于是,他给罗荣桓写报告要求降衔。后来看到上将名单里还有自己名字,直接动手把名字划到了中将名单里。 之后,他又接连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信,态度特别诚恳:“和党、人民的要求比起来,我做的这些不算什么。授我上将,我心里不安。给我中将,我已经觉得很光荣了,恳请组织批准!” 彭德怀、罗荣桓轮番劝他,可他就是坚持降衔,谁的话都不听。 除了让级别、让军衔,徐立清还让过职位。他在总干部部工作时,每天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军队干部制度建设出了不少力。但因为长期劳累,身体越来越差。 在医院养病时,他还给中央军委写信,主动要求让出总干部部副部长的职位,希望组织能尽快任命新人。 军委虽然重视他的建议,但考虑到他还年轻,让他先好好治病,这事才暂时放下。 1960 年,徐立清当上总政治部副主任。有次开会,他对年轻干部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共产党人,可不能被名利蒙住了眼。想想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咱们哪还有资格争名夺利?” 1983 年,徐立清病重住院。临终前,他拉着妻子党秀玉的手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这个中将军衔,而是为党和人民实实在在做了些事。” 徐立清的 “三让” 精神,影响了太多人。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将领也主动谦让,让授衔工作顺利完成。

0 阅读:153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