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份印度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

雨后彩虹绘心韵 2025-07-07 17:16:33

去年8月份印度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项目”,而是陷阱! 印度给的条件:中标方要先垫付80%的工程款,也就是800亿人民币,直接打到印度账户;工程建好后,未来三十年才能靠运营收入慢慢回本;不仅要送钱,还得把全套高铁技术无偿转让。 而且,还得在印度建配套产业链,培训本地人员。这分明是让别人出钱出力出技术,自己躺着当甩手掌柜。 日本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早在2015年,日本就接下了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项目,提供了584亿元低息贷款,还款期限长达50年。 结果,原计划2023年通车,现在都2025年了,征地进度还不到40%,成本从1.08万亿卢比飙升至1.6万亿卢比,通车时间更是一拖再拖,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全线贯通。 日本企业不仅要面对漫天要价的征地问题,还要承受印度政府的技术转让压力。 另外,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就是个老大难。高铁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可每一块土地都得和地主协商,农民和土地所有者往往狮子大开口,提出高额补偿要求。 就拿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项目来说,需要征收约1400公顷土地,可到2021年仅完成30%。这种效率,就算有再多的资金和技术,也很难推进。 印度的财政状况也让人担忧。2022-2023财年,印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6.4%,公共债务占GDP的83.1%。高铁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对印度来说是个沉重负担,疫情后更是捉襟见肘。让中标方垫付大部分资金,无异于把风险全转嫁出去。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的官僚主义和政策变动。项目审批流程繁琐,政策朝令夕改,今天说要建高铁,明天又想改动车。 就像日本企业就曾多次被印度压价,要求降低设备采购成本,甚至威胁要改用其他国家的技术。这种不稳定的合作环境,哪个企业敢轻易涉足? 其实,印度的高铁项目就是个政治工程。莫迪政府想通过高铁提升国际形象,展现印度的现代化,可实际却忽视了市场需求。 但印度贫富差距大,能负担高铁票价的人寥寥无几,高铁建成后很可能沦为“面子工程”,难以盈利。 相比之下,中国在国际基建项目上一直保持着理性和谨慎。我们在印尼的雅万高铁项目,从设计到建设用了不到五年,采用双方按股份比例分摊资金的模式,既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又维护了自身利益。 而印度的高铁项目,风险高、回报慢、条件苛刻,中国企业自然不会去当这个“冤大头”。 所以说,中国不接印度的高铁订单,不是因为造不出高铁,而是看清了其中的风险。印度的高铁梦看似美好,实则是个填不满的“火坑”。 在国际合作中,理性和谨慎远比盲目追求规模更重要。印度要想真正实现基建腾飞,还得先解决好国内的土地、财政、政策等问题,否则再大的项目也只是空中楼阁。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66
雨后彩虹绘心韵

雨后彩虹绘心韵

雨后彩虹绘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