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第113师作战科长陈锦渡打了结婚报告,当天就结了婚。入了洞房,小两口就坐在床沿上聊天,聊到了各自的家庭。谁料陈锦渡一听,惊讶地问:“怎么,你是王爷的孙女?还是溥仪的侄女?” 1950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志愿军113师作战科长陈锦渡打了结婚报告,当天就和宣传队女兵金雅珍结了婚。入了洞房,两人坐在床沿聊家常,谁知金雅珍一句“家里祖上是满清王爷”让陈锦渡愣住了。她竟是王爷的孙女,还是溥仪的侄女?这门婚事背后藏着啥故事?战火中的爱情,能跨越这样的身份差距吗? 1950年,朝鲜战场打得正激烈,志愿军113师作战科长陈锦渡和宣传队女兵金雅珍走到了一起。那年头,战地结婚没啥花哨讲究,陈锦渡直接写了报告,政委一批准,当天就结了。晚上,两人挤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坐在床沿上聊起各自的家底。陈锦渡是河北农村出身,家里穷得叮当响,靠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功劳才当上科长。金雅珍却不一样,她轻描淡写地说起自己家祖上是满清镶黄旗的郡王,和溥仪还有亲戚关系。陈锦渡听完,眼珠子差点瞪出来,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在他眼里,新中国不讲究这些,革命队伍看的是贡献,不是出身。 陈锦渡这人,实打实的农村汉子出身。从小家里没啥余粮,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他16岁就跑去参加抗日,扛过枪,打过仗,后来解放战争又立了不少功。到了1950年,他已经是113师作战科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常常熬夜研究地图,手上全是老茧。金雅珍呢,出身却是个没落贵族。她爷爷是满清王爷,家里早年有田有地,可清朝垮台后,家道中落,财产被军阀抢了个精光。她爹抗战时被日军抓走,再没回来。金雅珍读过书,会写字,字迹还挺漂亮。1948年,解放军路过她村子,她被女兵们的精神感染,干脆参了军,干起了宣传和教书的事儿。 两人的缘分挺巧。金雅珍有次送文件到作战科,两人聊了几句,觉得投缘。后来战场上见面多了,陈锦渡发现这女兵不光人实在,还特别能吃苦;金雅珍也觉得这个科长虽然糙了点,但靠谱得很。慢慢地,两人就有了感情。陈锦渡不擅长甜言蜜语,憋半天就写了结婚报告。战友们听说后都乐呵,说这俩人真配。婚礼简单得不行,营地里几声哨子就算仪式结束了。 金雅珍的身份确实让人意外。她家祖上是满清贵族,和溥仪沾亲带故,可到了她这辈,早没啥荣华富贵可言。她小时候靠父亲摆摊度日,吃过不少苦。参军后,她教战士认字,给伤员包扎,手脚麻利,没一点贵族架子。陈锦渡知道她出身后,没多纠结,反而觉得她能放下过去投身革命,更了不起。他常说,新社会不看你祖上是谁,就看你干了啥。金雅珍也感动,觉得自己没嫁错人。 朝鲜战争结束后,两人回了河北,找了个小村子安家。陈锦渡调到军事训练中心,整理113师的作战经验,平时还教新兵打枪,嗓子喊得沙哑。金雅珍干起了乡村教师,在村里弄了个小学校。她自己掏钱买纸笔,分给穷学生,村里人都夸她心好。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但踏实,院子种点玉米,晚上喝碗粥也能聊半天。战友来串门,摆几碟咸菜,就能聊一宿战场的事儿。 陈锦渡攒了些军功章,擦得锃亮摆在屋里。金雅珍把学生的画贴墙上,家里有了点生气。两人老了后,头发白了,但还是一块儿过日子。逢年过节,学生送画来,陈锦渡就在村口讲当年打仗的事。 他们的婚姻,从战火里走来,到和平岁月里扎根。陈锦渡没嫌弃金雅珍的出身,金雅珍也没仗着过去摆谱。两人靠着互相扶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新中国刚起步那会儿,阶级差别还是个敏感话题,可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爱情和信仰比啥都重要。 陈锦渡和金雅珍的战地爱情,跨越了出身的鸿沟,也扛住了时代的考验。
1950年,第113师作战科长陈锦渡打了结婚报告,当天就结了婚。入了洞房,小两口
运赛过去
2025-07-07 18:23: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