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范仲淹幼时叫朱说,因随母亲改嫁随继父的姓,考取功名之后,范想认祖归宗,

猫猫背茹茹 2025-07-07 21:59:41

北宋时期,范仲淹幼时叫朱说,因随母亲改嫁随继父的姓,考取功名之后,范想认祖归宗,因其母亲是妾室身份,范家人不同意,最后,范仲淹表示只想认祖归宗不分范家财产,大家才勉强同意他认祖归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范仲淹的人生起点像极了那个年代无数寒门学子的缩影,却因他骨子里的倔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两岁丧父的孩子本该在命运洪流中随波逐流,但母亲谢氏抱着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朱文翰时,谁也没料到这个改姓朱说的孩子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家的屋檐下藏着少年最隐秘的伤痛,朱文翰虽是七品小官,待这个继子却胜过亲生,不仅教他识字读书,更带着他走遍齐鲁大地。 史书记载范仲淹后来回忆"少长山东",那些山水滋养了他的胸襟。 可某天当他劝阻朱家兄弟挥霍时,那句"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像盆冰水浇醒了他,原来在旁人眼里,自己始终是个外人。 成年后的范仲淹在南京应天书院留下"划粥断齑"的典故,每天煮一锅粥晾凉划成四块,就着咸菜度日。 这种近乎自虐的苦修背后,是寒门士子对命运最倔强的反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闱放榜,27岁的朱说终于金榜题名,却在授官前夕做了一件惊动朝野的事,他捧着《复姓表》跪在真宗皇帝面前,请求恢复范姓。 这场认祖归宗的风波远比想象中艰难,范氏家族在苏州是名门望族,祖父范赞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虽早逝却留下清名。 问题出在母亲谢氏的身份,她只是范墉的妾室,北宋士大夫家族最重嫡庶之别,当这个已经名动天下的进士提出认祖时,族老们生怕他来争夺家产。 范仲淹最终在族谱前立誓"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才被勉强接纳。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记载范仲淹"性至孝",恢复范姓后立即将母亲改葬苏州天平山,但鲜少有人注意,他在《岳阳楼记》里写"先天下之忧而忧"时,那个"先"字或许暗含对生父早逝的追念。 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范氏家族后来将范墉追认为范仲淹生父的记载,很可能是后世族人为彰显门楣的修饰,真实情况可能更接近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里的含蓄表述。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回响。那个被朱家兄弟嘲讽的少年,后来在《义庄规矩》中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家族互助基金,规定范氏义田收入"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饿之忧"。 庆历新政时推行"明黜陟、抑侥幸"的科举改革,何尝不是对当年自己遭遇的回应? 最讽刺的是,朱家子弟后来竟有人投奔范仲淹门下,而他以德报怨举荐其入仕,这种胸襟让司马光都感叹"天下叹服其量"。 当我们重读《范文正公集》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会发现这不仅是文人的风骨宣言,更是一个跨越身份焦虑的精神宣言。 从朱说到范仲淹的蜕变,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个体与宗法制度的博弈。 他最终在范氏族谱里赢得一席之地,却在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用"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精神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姓氏。 主要信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浊酒一杯家万里、《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