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少恶事,我岂能放你离开!”李莲英赶紧指着身后的7个盒子说道:“主子,老奴把这些东西交还给您,请您恩准我回家养老!”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隆裕太后将那句“准了”吐出口时,李莲英才猛地松开攥紧的手,那一刻,跪在地上的他几乎没有抬头,只听见隆裕转身时留下一阵佛珠碰撞的清脆声,他知道自己命是留住了,但代价已付出殆尽。 他连退着出了殿门,眼角瞥见自己亲手抬来的七只大箱子被宫人推走,他也没敢再多看一眼,那七只箱子是他在紫禁城里五十年攒下的家底。 他将它们摆上殿堂前时,隆裕看着的神情平静,李莲英明白隆裕其实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她真正需要的是他低头服软、把命交到她手里。 七只箱子早已准备妥当,这一幕他设想过无数次,几天前,慈禧气息奄奄,他便把账本清点完毕,所有能拿出来的都清点出来封箱,用上好的紫布封好,连金锭上都擦拭干净。 他知道慈禧一走,他这条命就不值钱了,只能用银子买回来,回家路上他一句话没说,轿子停下时,他缓缓走进了自己位于棉花胡同的大宅子。 院里安静,佣人们低头不敢出声,李莲英径直进屋,把屋门一关,在屋里坐了一夜,第二天,他叫来几个干儿子,把家里剩下的几处宅院和银票一一交代。 他不再亲自保管这些东西,给每个人分出一份,让他们尽快走人,不许留下来,做完这些,他换了一身深灰色长袍,开始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生活。 这一切都起源于他五十年来在宫中的风光,他是个极懂规矩的人,从进宫第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只要慈禧在他便有底气活下去。 他服侍慈禧时从不敷衍,每天一早亲自去请安,贴身照料她的起居,夜里宫灯熄灭后还得亲自检查殿门是否关好。 他记得每顿膳食的温度,记得她每一次病痛用药的剂量,也记得她喜欢在半夜里坐起身喝的那碗清茶,他替她背过病体时没叫一声苦,替她挡过几次跌落的轿子而磕破了头,他没抱怨过一句。 慈禧赏过他不少,给他封顶戴,赐豪宅,宫里上下都得给他三分脸面,可李莲英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本事,只是因为慈禧一个眼神而已。 隆裕太后却不一样,她对他一直冷淡,也并不愿意依赖他,她年轻时见惯了李莲英对慈禧那种奴颜婢膝,却又权势滔天的样子,心里早已有了不满。 慈禧在时她不敢多说什么,可慈禧一闭眼,她就有了处置的打算,所以李莲英拿出那几箱东西时,她虽未动声色,心里其实已有了定论。 这个老东西到底懂得进退,虽贪得无厌,却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也算识时务,她只是挑了一句“准了”,就把他打发走了。 回到家后,李莲英的日子一开始还算平静,他不再进宫,不再插手宫里的事,每天念佛吃斋,白天坐在院里晒太阳,偶尔接见几个旧日的熟人把话挑明,不谈宫里的事,也不借任何人的势力。 可时间久了,外头的流言却越来越多,有人说他还藏着大批的银子不曾交出来,有人说宫里的人早就盯上了他,有人说他几个干儿子偷偷把银子转卖出去招摇过市,得罪了人。 他的宅子里常常能看到陌生人打着串街卖艺、送货上门的幌子四处张望,他不理,只让门房关紧大门,几个干儿子倒是按耐不住开始因为家产大打出手,甚至有人跑去宫里告状。 这些事情他都知道,可他选择不管,1911年李莲英倒在屋里没有了呼吸,宫里很快派人来料理后事,还赏了一笔银子修坟,把他葬在恩济庄的太监墓地里。 他的坟修得很大,石碑也刻得十分气派,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干儿子们守在坟前,哭得一塌糊涂。 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二十多年后,有人深夜里偷偷打开他的坟墓,只发现棺材里只剩下一个头颅,身体不知去向。 坊间各种传言四起,有人说是仇家寻仇割下他的尸首报复,有人说是当年根本没有死,而是金蝉脱壳远走他乡,真相没有人能说得清。 他的宅子后来被人租出去,改成了戏班子和学堂,几个干儿子不久后也各自散了,家里剩下的银子被挥霍一空,没人再提起当年李莲英的风光。 宫里的旧人也一个个死去,提起他时,也只是一声叹息,他用尽一切手段取宠讨好,用尽一切心思积攒家底,也用尽一切代价保全自己,可当慈禧去世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失去了全部。 留给他的只是一场短暂的苟活和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名字,他死后留下一块高大的白石碑,可碑下埋葬的,只是一具残缺的遗骸,他活过,也挣扎过,最后却只能归于无声。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
指尖流沙呐
2025-07-07 22:29: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