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当442次列车驶出隧道瞬间,司机惊恐地发现,铁轨突然消失了!他第一时间采取紧急制动,但由于火车惯性太大,列车一头栽入山沟和河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7月9日的凌晨,一列从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列车正穿行在四川的群山之间,车厢内,大多数乘客已经沉沉睡去,只有列车员依旧坚守岗位,列车按照原定计划,在凌晨1点27分准时到达了甘洛站,站内工作人员发现,部分设备因停电无法运行,彼时的四川正值雨季,连日强降雨已让不少设备吃不消,但为了不耽误列车运行,也为了不影响后续调度,甘洛站还是决定让列车继续发车。 这一决策就像悄然推下的一块多米诺骨牌,逐步引发了之后的灾难,442次列车继续前行,约20分钟后抵达了尼日站,此时,对向驶来的221次列车也正好通过,两车在此完成交会,短暂停靠后,442次列车再次启程,驶向下一站乌斯河,然而,就在尼日站值班员按照规定尝试与乌斯河站联系时,意外发生了——通信线路突然中断,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这个信号本该引起高度警觉,因为当时铁路通讯使用的是专用光缆,不容易出现问题,但由于221次列车刚刚从那个方向通过,值班员认为可能只是暂时故障,并未上报或采取紧急措施。 列车继续前行,夜色浓重,雨势未减,司机王明儒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铁路人,对这条线路的每一处弯道、每一段桥梁都极为熟悉,他坐在驾驶室中,眼前黑暗的山路如同往常一样蜿蜒而静默,可当列车驶出奶奶包隧道时,他猛然察觉不对劲,隧道外,平日里应当亮着的护路房灯光熄灭了,而更让他惊恐的是,车头灯照射出去,竟见不到铁轨的反光。 他的心瞬间沉了下去,这段隧道出口后不远,便是横跨大渡河的利子依达大桥,如果前方轨道消失,那意味着桥很可能已经坍塌,他毫不犹豫地拉下了紧急制动装置,尖锐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空,车轮与铁轨剧烈摩擦,火花四溅,但列车本身重量极大,又正处于下坡段,惯性之力让车体依旧向前冲去。 悲剧终究无法避免,车头首先冲出断裂的桥端,坠入怒吼的大渡河,随即是行李车、邮政车以及11号乘客车厢,车厢坠落时发出撕裂钢铁般的巨响,仿佛是山河都在哀鸣,部分车厢卡在河滩上,还有几节成功在制动中停下,幸免于难。 河谷中一片混乱,漆黑之中,夹杂着河水的轰鸣、车厢碰撞的金属声、还有受惊乘客的哭喊声,副列车长米荣发第一时间组织幸存人员进行自救,他带着几名列车员,在黑暗中寻找被困者,试图用随身工具撬开变形的车门,另一名运转车长则冒雨徒步穿过隧道,赶回尼日站通报事故,他一路上踩着泥泞山路,奋力向前,知道每一秒都关系着更多人的生死。 另一边,列车广播员王书铭利用尚能使用的车载广播,不断向乘客说明情况,他用最冷静的语气告诉大家如何自救、如何寻找安全出口,他的声音在黑夜中成了许多人坚持下去的支柱。 事故发生后不久,当地政府和铁路系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救援队伍连夜赶往现场,由于山路难行,许多武警和医护人员只能背着急救物资徒步前进,到达现场后,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救援,武警李德祥和卫生员金瑞荣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二次泥石流的危险,进入已经严重变形的车厢中寻找幸存者,他们在狭小空间中匍匐前行,最终成功抢救出最后一名还活着的乘客,就在他们撤出车厢不到五分钟,11号车厢所在位置遭遇新一轮泥石流袭击,被彻底冲入河中,消失在翻滚的浪花间。 这起事故最终造成275人遇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惨重的列车事故之一,经调查,事故直接原因是连续暴雨引发的大规模泥石流,导致利子依达大桥桥墩被洪水冲毁,桥面塌陷,铁轨中断,而甘洛站的断电、尼日站未能及时上报通信异常,都是灾难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这场灾难暴露出当时铁路系统在灾害预警、通讯保障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严重缺失,列车行驶过程中未配备无线通信设备,一旦光缆损坏,地面就无法与列车保持联系,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山区,这种漏洞无异于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事故发生后,铁道部迅速下发通知,要求全国铁路系统吸取教训,铁路沿线开始大范围加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建立起全天候的天气预警机制,无线电通信逐步普及到每一辆列车,确保司乘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调度保持联系,同时,极端天气下的停运标准也被重新修订,安全成为第一考量。 这起事故也唤醒了公众对自然灾害威胁的重视,在那之后,铁路沿线的村镇增加了地质巡查人员,乘客防灾避险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铁路部门与气象、地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逐渐建立,为今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成昆铁路利子依达大桥列车坠河事故调查报告》
太不应该!K1373客运列车遇到状况停车约3小时,当时车上闷热难受,一小伙忍受不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