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成为发达国家,就必须向日韩一样成为消费大国。”上个月底的天津经济论坛会上,专家金刻羽呼吁全民消费、要向日韩学习。她还说,我们总是说自己科技、AI多厉害,可是除非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否则永远都富不起来,你觉得呢?[凝视] 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有目共睹,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近四成,新能源汽车连续八年全球第一,但老百姓的钱包却捂得很紧。 专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光会造东西还不够,让老百姓敢花钱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在最近的天津经济论坛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金刻羽拿出了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4%,而日本是76.8%,韩国是65.2%。 这个差距背后,反映的是我们还在“存钱模式”,而邻国早就进入了“花钱模式”。 央行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高达34.1%,比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时期的20.9%还要高出不少。这说明什么?中国人太爱存钱了。 韩国从1980年到2023年,第三产业占比从44.7%增长到61.9%,人均收入从1736美元涨到34994美元,涨了近20倍。这个过程中,韩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省钱度日”变成了“享受生活”。 但要让老百姓敢花钱,社会保障必须跟得上。 日本人看病自己只需要付30%的费用,韩国的养老金覆盖率达到86.7%。而我们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只有185元,医疗自费比例还有27。7%,比发达国家18.9%的平均水平高了不少。 这种差距在普通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一个制造业工人月收入5862元,扣掉房租、生活费,再想着给父母看病、孩子上学的钱,哪里还敢随便消费?存钱成了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不过,2024年个税专项扣除标准提高后,全国减税超过4000亿元,相当于给每个工薪家庭多发了2000块钱。更重要的是,医保异地结算越来越方便,灵活就业人员也能享受工伤保险了。 这些政策红利已经开始显现,今年前5个月,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2%,年轻人买个199元的手机壳不再犹豫半天,老人们也不用再为了看病在家里藏现金,敢把钱花在改善生活上了。 说到底,消费不是政府给老百姓的恩赐,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14亿人都敢花钱的时候,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让老百姓在花钱的时候不再担心明天会怎样。 韩国用了40多年时间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消费大国,日本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关键是要让这个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从“世界工厂”到“消费大国”,这条路并不容易走。 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更丰富的消费场景,但只要方向对了,这条路就值得坚持走下去。 毕竟,一个让老百姓敢花钱的国家,才是真正富裕的国家。 你觉得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会像韩国人、日本人那样敢花钱,不再把存钱当成唯一的安全感? 信源: 金刻羽:中国若无法转型为消费大国就永远难成富裕国——万博新经济观察
一瞬间不知道存钱的意义在哪儿了
【149评论】【131点赞】
海归高科技人才
啥时候她成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