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下潜实验时,顺路回家看望了自己的3

万物知识局 2025-07-12 11:52:48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下潜实验时,顺路回家看望了自己的30年未见的母亲,可母亲却佝偻着身体一言不发,四目相对之时泪水模糊了视线,藏了几十年的秘密终于公之于众!   此前的黄旭华,一直被家乡的人叫做“不孝子”。   因为自从他34岁出远门后,几十年间没有出现过,甚至父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回家。   久而久之,似乎连家里的人都相信了他“无情无义”,甚至气得拒收他的来信。   对此,黄旭华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重要的使命,不能有任何闪失。   直到30年后,黄旭华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泪流满面,这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才终于被揭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发展核潜艇成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黄旭华在内怀揣着强国梦想的科学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黄旭华原本学习的是船舶设计,但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毅然选择了最艰难也最隐秘的核潜艇研制。   但最初,黄旭华从事的并不是船舶领域。   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医生,所以黄旭华从小就是被当做医生培养的,当然他自己也对学医非常感兴趣。   在学习方面,黄旭华不需要家人操心,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医学方面的知识也学了不少。   但在他考大学期间,正值抗战时期,当他看到日军频繁登陆海上,且深受后方敌机轰炸之苦时,便下定决心从事船舶、航空事业。   就这样,黄旭华开启了造船这条道路。   1958年,黄旭华被秘密召集至北京,说是通知他去开会。   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所以什么都没带就去了。   到了北京后,黄旭华才知道,我国的核潜艇工程正式成立,而他则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黄旭华的名字和身影便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有一个代号。   在荒凉的试验基地,在密不透风的船舱里,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   面对着技术封锁、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攻克难关,推动着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黄旭华不能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   这一出去就是几十年,黄旭华虽然会给家里写信,但却从来没有回过家。   身边的人都说他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顾,是个不孝子。   刚开始家里人还为他辩解,说他是忙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开始相信黄旭华是真的“抛下”了他们。   但黄旭华并没有过多解释,他只能将这份感情深埋在心底,化作自己工作的动力。   1987年,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报告发表,里面讲述了黄旭华这几十年间,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故事。   这时,人们才知道,黄旭华这几十年间在干什么,也知道了他没有回过家的原因。   1988年,他在南海做实验的时候,顺路回家探望。   当黄旭华站在家门前,望着那扇熟悉的门扉,心中五味杂陈。   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是母亲那佝偻的身影和满头的白发。   四目相对,泪水瞬间在两人的眼眶中打转,模糊了彼此的视线,那双充满泪水的眼睛已经诉说了千言万语。   在家的短暂时光里,黄旭华终于有机会向母亲坦白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成就。   母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也消失不见,黄旭华“不孝”的名声也不攻自破。   或许之前许多人都不知道黄旭华这个名字,但他却真真实实为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9-09-22《中国核潜艇之父34岁被密召进京,此后30年再没回家》)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