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因收复新疆立下不世功勋,66岁的左宗棠晋封二等侯爵。据说,在廷议的时候给左宗棠拟封的原本是一等公爵,慈禧考虑到朝堂次序,驳回了。 1880年的寒冬,新疆的土地冻得梆硬。 66岁的左宗棠端坐在肃州军营大帐内,对着地图凝望伊犁的方向。 他的对手是北边强大的沙皇俄国,两边的神经都绷得很紧。 俄国人一直拖着不交出伊犁这块地方,想赖账,甚至还想把谈判代表叫到北京去讨价还价。 面对老毛子的算计,左宗棠的办法又硬又直接:开春雪一化,他就带着军队打过去,不仅要伊犁,还要把更早丢掉的旧领土也一并讨回来! 这狠话一说出去,连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都坐不住了,赶紧打听手下人打不打得赢。 得到的回答很不乐观,都说左宗棠打仗厉害得很,手底下将领如刘锦棠也不是善茬。 这就好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清军虽然总体弱,但左宗棠带的这支兵真能咬人。 俄国人一看硬的不行,转过头就想吓唬清朝朝廷里的软骨头。 李鸿章是主和派的头头,他让英国人戈登放话吓唬人,说什么真开打就得烧了北京郊外,把皇帝和档案都搬到内地去,还要准备打五年仗。这些话听得京城里那些怕事的王公大臣心里发毛。 慈禧太后也没经过这阵仗,赶紧下旨让左宗棠回京城聊聊。 可左宗棠这架势太吓人了,俄国人反而以为他进京是去点兵,心虚之下只好老老实实坐到谈判桌前和中国的曾纪泽谈。最终结果,是清朝花了九百万银卢布赎金,把伊犁的九座城给赎了回来。 表面看花钱憋屈,但能把这地方收回来,在那个挨打是家常便饭的年月里,已经算是难得的胜利。 这份底气,就是左宗棠和他身后整装待发的军队撑起来的。 这还不是左宗棠第一次在新疆扬威名。前面那场收复新疆全境的大功劳,才是他真正的成名战。 那是在1875年左右,新疆已经被阿古柏占了好几年,朝廷里头吵翻天,主要就是两派人。 一拨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觉得日本才是心腹大患,新疆那戈壁滩,要啥没啥,统治还费劲,不如干脆丢掉拉倒,把钱省下来搞沿海防御。李鸿章这话说得也挺在理,日本人确实虎视眈眈。 可左宗棠坚决不同意,他继承了林则徐的眼光。 左宗棠看新疆位置太重要,他看得可长远了:这地方是门户,守不住新疆,蒙古就悬了;蒙古一丢,京城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就好比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西北这盘棋,要是少一块子,整个局面就危险。 何况新疆已经被占了,不打掉那个阿古柏,不把失地收回来,国家尊严何存?这把钥匙真不能丢。 争论的结果,是慈禧太后破例把重任交给了左宗棠这位汉臣。 按老规矩,指挥新疆军务得用旗人大员,但老佛爷那时候也看明白了,满人中实在挑不出能当此大任的将才,只能指望左宗棠。 左宗棠接过担子,稳扎稳打,他明白打仗打的是粮草银钱。 花了好长时间做准备:筹军饷、屯粮草、整训士兵、裁掉吃闲饭的兵油子,打仗光凭血气之勇可不行,磨刀不误砍柴工。 都搞妥当了,老头子就抬着棺材上了前线,表明决一死战的决心。 接下来两年多,战事打得出奇顺利,左宗棠的军队一路向西扫过去,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阿古柏的势力清了个干净,把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都夺了回来。消息传到朝廷,震动很大。 于是到了1878年,为表彰这盖世功劳,清廷要给66岁的左宗棠封爵。 最初提议要封他一个一等公爵,这是最高荣誉了。 但是慈禧太后没答应。为啥呢?她得考虑朝廷里头的次序。 要是给左宗棠封公爵,那就显得朝廷对曾国藩太不公平了。 中国这地方,官场上论资排辈是老传统了。左宗棠心里虽然不太在意这些虚名,也接受了二等侯爵的封赏,毕竟他是曾国藩之后,第二个活着封侯的牛人。 后来的李鸿章,一度被慈禧看作是顶梁柱,可他活着时都没混上侯爵,死了之后才得了个虚名。这么一看,左宗棠收复新疆,功劳有多大就显而易见了。 左宗棠有这个能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年轻时就立志干大事。跟李鸿章的“做大官、享富贵”想法不同,他心系边疆安定。 左宗棠就说出了内心想法:内平贼匪,东打洋人,西定新疆,让国家富足安定。 这番话打动了林则徐。分开时,林则徐把自己最重要的财富——在新疆流放三万里时记录下的山川地理考察笔记、边防计划、还有俄国的情况资料,统统交给了左宗棠。 林则徐当时就看得很明白,中国的长远威胁不是英国,而是北边的俄国。 他对左宗棠说:“我老了,空有对付俄国的心思,没机会做了。留意人才多年,这重任只能托付给你。对付东南的洋人,可能还有别人,但能搞定新疆的,除了你,再没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份沉甸甸的托付,给左宗棠指明了方向。 信息来源: 人民网地方频道关于“左宗棠与湖湘精神”的相关报道。 《北京日报》文化版块关于“晚清塞防与海防之争”的专题文章。 中新社报道的新疆历史遗迹“左公柳”保护情况。 澎湃新闻引述历史学者关于左宗棠历史地位研究的公开演讲内容。
1878年,因收复新疆立下不世功勋,66岁的左宗棠晋封二等侯爵。据说,在廷议的时
文栋说明星
2025-07-13 19:02: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