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李宗仁上台后,开始与共产党谈判,企图维持“划江而治”的局面。 1949年春天,中国大地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国民党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坐到了代总统的位置上。 面对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李宗仁心里琢磨着,也许能和北边的共产党谈谈。他想到的主意是,让长江成为分界线,两边各自管理,所谓“划江而治”。 为了表达自己真心想谈的意思,李宗仁在四月七日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 电报里有一句话分量特别重,他说:“那些历史犯下的错误,像大伙儿说的‘战犯’名单这事,要是真有什么下油锅的惩罚,我李宗仁一个人全扛下来,眉头都不皱一下。”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所有被共产党列为战犯的国民党人,不管他们过去犯的事儿有多大,如果非要有人受罚,他李宗仁愿意站出来,替他们所有人顶罪。 这份担当,在当时国民党那些大员里可不多见,跟他之前的蒋介石更是大不一样。蒋介石这人,到死都觉得自己没半点错处,错的都是别人。 其实早在李宗仁发电报的头一年,也就是1948年年底,共产党这边的新华社就发布了一份长长的名单,上头列了四十三名国民党的重要人物,领头第一个就是蒋介石。 这份名单一公布,可把这些人都给震懵了,名单上的人整天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以后落到共产党手里会是个什么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李宗仁给毛主席拍去了那份言辞恳切的电报,意思很清楚:放过其他战犯,要罚就罚他一个,希望能换来双方坐下来好好谈的机会。 甭管李宗仁当时说这话是真心实意,还是情势所迫演给天下人看,单凭他敢站出来说这个话,就比很多国民党高官强不少,这也算他和蒋介石的一个很大不同吧。 那毛主席那边是怎么回应的呢?其实共产党的原则挺明白:只要真心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问题,愿意站到人民群众这一边来,为解放劳苦大众的事业出把力,那组织上是会给机会宽大处理的。 这不是客气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对待想放下武器的敌人,都是这规矩。所以,能不能谈成,和平有没有戏,关键还真不在共产党这边。 问题出在国民党的战犯们身上。结果呢,和许多人料想的一样,以蒋介石为首的那批大头目,死硬到底,坚决不肯低头认错。 蒋介石这棵大树都不弯腰,其他人自然也强硬。他们这么一折腾,李宗仁费尽心思想争取的和平谈判,也就成了泡影,彻底没希望了。 谈不成,仗还得打,李宗仁自己最后也只能离开故土,漂洋过海躲到外面去了。 这一走,就是漫长岁月。直到1965年,满头华发的李宗仁才最终回到家乡的土地上,重新成为人民阵营中的一员。 掐指一算,距离他当年拍电报表明心迹想替战犯扛下所有,整整过去了十六年。十六年,物是人非,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后来,李宗仁回想起这段历史,曾对比过毛主席和蒋介石。 他说:“毛主席的肚量真叫人大,能装得下世间万物。 再看蒋介石呢?眼里就盯着怎么抢地盘、扩大他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对稍微不一样的声音,只想把别人挤走。结果怎么样呢?大陆这片万里江山也丢了,最后只好龟缩在台湾那个小岛上。” 这话听起来有点糙,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么个理。 世事变迁,人心难测。当年李宗仁的归来,像是给一个时代写下的注脚。 时间进入2023年,李宗仁的后人曾公开参与一些关于那段历史的研讨,公开肯定李宗仁最终选择回归、落叶归根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来自家族后裔的确认,让历史的背影显得不那么遥远。 信息来源: 新华社关于1948年12月发布国民党战犯名单的原始报道 《李宗仁回忆录》
1949年,李宗仁上台后,开始与共产党谈判,企图维持“划江而治”的局面。 19
文栋说明星
2025-07-14 17:03:1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