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次洗手间,回来却发现随身携带的外交邮袋不翼而飞,外交邮袋中装着绝密文件,这次的任务就与文件有关,他向美国机长提出交涉,被美方粗暴地拒绝了。 何存峰在1985年是中国的一名外交官,具体职位虽然没有太多公开资料,但可以肯定他不是普通职员。能被派去纽约,还带着装有绝密文件的外交邮袋,说明他的任务非同小可。那时候,中美关系虽然已经缓和,但仍然敏感,外交官肩上的担子可不轻。邮袋丢了这件事,对他来说不仅是工作失误,更是可能影响国家利益的大事。 这是一架普通的商业客机,具体是哪家航空公司、哪趟航班,公开信息里没细说。但可以想象,飞机上除了何存峰,还有一堆普通乘客。1985年,跨洋飞行不像现在这么稀松平常,能坐这种航班的,多半有点身份或者目的。何存峰的任务显然跟邮袋里的文件有关,可能是去联合国开会,或者处理什么机密事务。总之,邮袋对他来说是命根子。 事情是这样的:何存峰在飞行途中去了趟洗手间。回来后,他发现放在座位附近的外交邮袋不见了。这不是普通的行李丢了,而是装着绝密文件的官方物品。按理说,这种邮袋应该寸步不离,但他可能觉得飞机上相对安全,没想到会出这种岔子。发现邮袋没了,他肯定是立刻慌了,但作为外交官,他得保持冷静,不能在大庭广众下乱了阵脚。 何存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飞机上的负责人——美国机长——报告情况,希望能得到帮助。按常理,航空公司对这种事应该高度重视,毕竟涉及外交物品。可这个机长偏偏不给面子,直接粗暴地拒绝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他觉得这不关自己事,或者压根不知道外交邮袋的份量。不管原因是什么,这态度让何存峰的处境更尴尬。飞机还在飞,他总不能自己翻遍全舱吧? 说到外交邮袋,得好好讲讲它的分量。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邮袋是受国际法保护的,任何国家都不能打开或扣留。里面装的东西,通常是机密文件、密码本,甚至是外交指令。丢了这种东西,不光是丢人,搞不好还会泄露国家机密。1985年是冷战后期,中美虽然建交了,但互相提防的心思谁都懂。如果邮袋里的文件真落入别人手里,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邮袋到底怎么没的?有几种可能。第一,也许是无意丢的,比如被其他乘客误拿了,毕竟飞机上人多眼杂。第二,也可能是故意偷的。那时候冷战还没完全结束,情报战无处不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特工也不是没可能下手。不过,没有证据证明是窃密行为,所以咱也不能瞎猜。最合理的解释,还是有人不小心拿错了,或者邮袋被挪了位置,何存峰一时没找到。 面对这种情况,何存峰没太多选择。他不可能在飞机上大闹,也不能硬逼着机长帮忙。作为外交官,他只能先稳住情绪,尽量确认邮袋是否还在机舱内。如果实在找不到,他得等飞机落地后马上联系中国大使馆。这事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后面肯定得靠外交渠道处理。能想象,他当时心里有多窝火,但表面上还得装得没事人一样。 飞机到纽约后,这事肯定没完。中国这边不可能就这么算了,丢了外交邮袋是大问题,必须得查清楚。使馆估计第一时间就向美国提出交涉,要求调查。美方呢,碍于国际法,也得给个说法。问题是,那个机长的态度摆在那儿,美国航空公司会不会配合还两说。双方可能在私下里谈了好几轮,查行李、问乘客、调记录,能想的办法都用了。 遗憾的是,这件事的结局没啥详细记载。邮袋是找回来了还是彻底丢了,官方没公布。按常理推测,如果真丢了,会有更大的外交风波,可历史上没这方面的报道。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邮袋后来被找到了,可能就是乘客拿错了,或者掉在哪个角落里被发现。不管怎样,这事应该是在低调中解决了,毕竟谁也不想把小事闹大。
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
茉莉兔说国际
2025-07-14 19:2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