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洞房花烛夜时,郭沫若见妻子长得不好看,转身就要走。突然,张琼华拉住郭沫若的手,哭着说:“你走了,我跟谁生孩子……” 1912年春天的四川乐山,郭家宅院张灯结彩,二十三岁的郭沫若穿着大红喜袍站在人群里,脸上却看不见半点喜气。 这门亲事是爹娘硬按着头应下的,女方叫张琼华,说是读书识字又贤惠能干,可打从知道是旧式婚姻那天起,郭沫若心里就跟堵了块石头似的。 事还得从半年前说起。 那时郭沫若刚在省城念书回来,突然收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写信的姑娘在信里诉苦,说自己帮乡亲办事总遭误解,想讨个开解的法子。 一来二去两人书信不断,从农事家常聊到人生抱负,那姑娘虽生在农村,说话却通情达理,有回信里提到在祠堂教女娃娃认字,惹得族老们摔了茶杯,她字里行间透着股韧劲儿。 郭沫若把这事悄悄藏在肚里,纸笔间的熟络让他觉得遇见了知音人。 就在他盘算着见面时,父母抱着红绸包裹的庚帖进了屋。 女方张家父母早托了媒人,八字都合过了,郭母抹着泪劝儿子:"咱家应下的事要是反悔,姑娘往后在乡邻面前怎么抬头?" 张家父母更是连着半月天天登门,不是送来新打的米糕就是帮着修整菜畦。 婚仪热热闹闹办了三天。 夜半宾客散尽,郭沫若掀开红盖头时心头咯噔一沉,眼前的姑娘眉毛疏淡,面皮儿焦黄,和他书信里想象的清秀模样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抓了件外衫就想往外走,却被新娘子一把扯住袖子。 张琼华从枕下摸出个漆皮匣子推过来,掀开盖子全是扎得齐整的信笺,邮戳地址正是郭沫若写给那个"知音人"的。 原来张家爹娘听说儿子爱和读书人通信,特意让女儿改了笔迹与他往来,那些教孩子认字、为孤老送粮的往事,桩桩件件都是真的。 当爹的抽着旱烟开口:"娶妻娶贤不娶色,你读了满肚子书还不懂?" 郭沫若盯着灯下泛黄的信纸出了神,那字句间的灵性他曾真心称赞过,可眼下望着张氏粗糙的双手和枯黄的脸,脚底像生了根似的挪不动。 新娘子这时反倒松了手,把匣子朝他跟前推了推。 门口灌进来的风扑得烛火直跳,眼看张氏转身要去吹灯,郭沫若忽然抓住她褪色的袖口。 强扭的瓜不甜,可人活世上终究不能只凭皮相看人。 这场由书信开始的姻缘,竟成了张琼华半生守候的开端。 郭沫若婚后五日便离家求学,此后六十八年间,这女子以儿媳身份守着郭家老宅,伺候公婆养老送终,连老宅房梁都是她自己攀着梯子换的。 乡邻们常见她天擦亮就提着陶罐去井边,背一年比一年弯得厉害。 八十年代有记者寻到乐山沙湾镇的老屋,看见堂屋里供着郭家二老的牌位。 七旬老妪翻出当年用红绸系着的嫁衣,针脚还跟新的一样密,问她可怨恨离家的丈夫,她只说:"他做大事的人,屋里总要有人照应。" 院里那棵她过门时亲手栽的海棠树,花开花落不知多少个春秋。 直到1980年腊月里,张琼华躺在老屋病榻上闭了眼,手里还攥着当年装信的漆匣子。 村里办白事的人发现,她留给自己的物件就几件补丁叠补丁的粗布衣,可给丈夫老家族亲预备的份子钱,却用红纸包得方方正正压在枕下。 就像当年那个洞房夜还回去的信匣,她把一辈子的念想都收得妥妥帖帖。 信息来源: 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婚姻经过的记述 乐山市沙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存档的《郭氏家族谱牒》 《南风窗》杂志专题报道《守候郭沫若故乡的张琼华》 四川日报社旗下《川观新闻》对张琼华晚年生活的实地采访 乐山市档案馆藏1980年张琼华丧事记录文书
1912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洞房花烛夜时,郭沫若见妻子长得不好看,转身就要走。
文栋说明星
2025-07-15 15:03: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