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轲剑下救了秦始皇一命的,竟是个史书中只有一句记载的小人物 公元前227年,在

静谧安然之境 2025-07-15 18:58:41

从荆轲剑下救了秦始皇一命的,竟是个史书中只有一句记载的小人物 公元前227年,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宫殿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燕国派来的使者荆轲,表面上是来求和,实际上是想刺杀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荆轲带来了秦王仇人的头颅和一张燕国富饶地区的地图。当他在大殿上慢慢展开地图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抓住匕首,扑向秦王。 当时宫殿里的规矩很严,大臣和侍卫都不能带武器上殿。秦王自己虽然佩着长剑,但情急之下一下子拔不出来。情况非常危险,秦王只能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殿上的大臣们都吓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个万分紧急的关头,一个平时不起眼的人做了一件事,改变了整个局面。这个人叫夏无且,是秦王身边的一个医生。他当时随身带着一个装草药的皮袋子。看到秦王有生命危险,夏无且想也没想,立刻把手里的药袋子用力扔向荆轲。 药袋子砸中了荆轲。虽然一个药袋子伤不了人,但这突如其来的干扰,让荆轲的动作停顿了一下。趁着荆轲这一愣神的功夫,旁边有人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再拔!”(因为秦王的剑太长,直接拔不容易,背到身后更容易拔出)。秦王反应过来,把剑背到身后,这才顺利拔出了长剑,转身击伤了荆轲。侍卫们也趁机冲上来,最终制服了荆轲。 一场可能改写历史的刺杀,就这样失败了。夏无且扔出的这个药袋子,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在最关键的几秒钟里,救了秦王的命,也让秦国的统一进程没有被打断。如果当时荆轲刺杀成功,秦王死了,秦国可能会陷入混乱,后来统一六国的历史很可能就不会发生,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都会完全不同。 事后,秦王非常感激夏无且,重重赏赐了他很多黄金。这个赏赐的数目,比当时立下战功的将军得到的还要多,可见秦王心里清楚,夏无且的功劳有多大。 夏无且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是秦王的侍医,医术应该不错,深得秦王信任,才能随时跟在秦王身边。但除此之外,他具体做过什么,有什么高超的医术案例,都没有详细记录。在史书里,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恰恰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着一个简单的动作,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更难得的是,夏无且很长寿。他经历了秦朝,一直活到了后来的汉朝。到了汉朝,夏无且和当时一些有名的读书人成了朋友,比如董仲舒。而写《史记》的司马迁,正好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司马迁为了写清楚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通过他的老师董仲舒,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夏无且,听这位亲历者详细讲述了那天宫殿里发生的惊险一幕。 正是因为夏无且的讲述,司马迁才能在《史记》里把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写得那么详细、那么生动,就像亲眼看见一样。包括他扔药袋子这个细节,以及后面喊“王负剑”的提醒,都记录了下来。如果没有夏无且的回忆,这段重要的历史细节可能就永远丢失了。 夏无且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些由大人物书写的大历史背后,有时候是一些小人物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才华,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他们的一个决定、一个动作,却可能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夏无且扔出的那个药袋子,就是这样一个瞬间。 同时,夏无且的长寿和讲述,也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亲身经历者的口述,是后人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夏无且的回忆,我们对荆轲刺秦王这一重大事件的了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清晰。

0 阅读:30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