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搞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到几

断代史鉴 2025-07-16 01:40:50

1962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搞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到几年,就会有人会讨小老婆。”不得不说毛主席看问题是真毒辣! 三年自然灾害时,农村的日子真是难到了家,地里长不出多少粮食,社员们饿得脸都发绿,集体食堂的锅里稀得能照见人影。 1960年夏天,刘少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托邓子恢去农村摸摸实情,邓子恢二话不说,带着工作组就下了乡,江苏、河北、山西、安徽四个省跑了个遍。 他不待在公社办公室听汇报,专往田埂上钻、往农户家里去,掀开人家的锅盖看看煮的啥,攥攥社员的胳膊看看有没有力气。 一路看下来,他心里渐渐有了数:不是老百姓不想干活,是人民公社那套搞法不对劲。 一大帮人在一块儿干活,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肯卖力气?特别是原来的高级社合并成大队后,富队穷队拉平了分东西,富队觉得吃亏,穷队也没干劲。 他跟工作组的人合计,草拟了个《农村人民公社内务条例》,主张把分配单位缩小到生产队,谁的队收成好多分点,谁的队没管好就少分点。 1961年春天,广州开中央工作会议,毛主席还专门夸邓子恢:“在农村许多问题上,邓子恢同志是正确的。” 散了会,他没歇着,带着人直奔广东、福建,想看看这新条例在基层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在福建龙岩老家,他见集市上冷冷清清,连个卖鸡蛋的都没有,就跟当地干部说:“得让老百姓能自己卖点东西换点钱,市场活了,日子才能缓过来。” 到11月再去,果然见着挑着担子赶集的农户多了,集市上有了吆喝声,空气里都多了点生气。 1962年七千人大会开过之后,中央开始琢磨农村的症结到底在哪儿,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是之前的体制变得太急了,农民的好处没保障,谁还愿意好好种地? 其实早一年夏天,安徽当涂就悄悄搞了包产到户,把地分到户里管,收成多了归自己。 这法子一用,地里的庄稼长得都不一样了,粮食打下来,社员家里的粮缸都比往年满。 邓子恢心里有了底,就在给中央的报告里说:“包产到户不是搞资本主义,土地还是集体的,干部还是咱们共产党的人,就是让老百姓干活有盼头,那些说这是资本主义的,纯粹是怕过头了!” 1962年,他专门找毛主席说这事儿,想让包产到户在更多地方试试。 毛主席听了直摇头:“包产到户几千年前就有了,现在还搞这个?真要是铺开了,过不了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这还叫社会主义吗?” 邓子恢觉得,眼下先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最要紧;毛主席担心的是,一旦放开个人经营,社会主义的根基可能会松动。 人民公社那套“大锅饭”,看起来挺公平,其实是养懒人、饿肚子,生产关系早跟不上生产力的步子了。 他觉得包产到户就是给集体经济松松绑,让老百姓在集体的大框架里能多挣点、多存点,这跟社会主义的根本不冲突。 毛主席不赞成,也不是没道理,那时候刚从旧社会过来没多久,大家对 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要跟过去的穷日子彻底决裂,集体化就是当时认定的正路。 在他看来,包产到户看着像回到了一家一户种地的老样子,时间长了,肯定有人会因为勤快懒、运气好坏拉开差距。 他怕的不是一时的粮食多少,是怕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慢慢变了味儿,怕贫富差距大了,社会风气也跟着变坏,这心思里藏着对老百姓长远日子的牵挂。 那时候农村最缺的是粮食,社员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包产到户就像给蔫了的庄稼浇了瓢水,立马就精神了。 可话说回来,要是大家都只顾着自家的几亩地,村里的水渠坏了没人修,机耕道烂了没人管,遇上大旱大涝,单家独户根本扛不住。 后来农村搞规模化种植,还得把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搞合作社,这也说明毛主席担心的“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不是瞎操心。 到了七十年代末,农村又遇上新难题: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吃了十几年,地里的产出还是上不去,社员们想多挣钱的心思压不住。 这时候再看包产到户,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土地还是集体的,政策还是共产党定的,就是把干活的责任分到户,干得好多得,干得少少得。 这么一来,既保住了社会主义的根,又解开了捆住农民手脚的绳,老百姓的干劲一下子就上来了。 当年的争论,不是谁对谁错,都是想让农村好起来、农民富起来,邓子恢盯着的是“眼下咋能吃饱”,毛主席操心的是“将来会不会走歪”。 当年探的这条路,既要能让地里多打粮,又要能让大家一起富,慢了不行,偏了也不行。

0 阅读:0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