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民调:民众最信任谁?泽连斯基排第二,61%认同国家统一。根据民调,乌克兰人最信任的是前乌克兰军队总司令、如今的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尼,支持率为73%。除了扎卢日尼之外,泽连斯基以67%的信任度位列第二。今年初泽连斯基在白宫和特朗普吵架后,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反弹到了大约三分之二乌克兰人支持他,而且自3月以来支持率一直保持稳定。民调专家说,来自俄罗斯的炮击和空袭越多,乌克兰人就越不愿意做出让步。
当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最新民调显示扎卢日尼以73%信任率高居榜首,泽连斯基以67%紧随其后,这份看似寻常的排行榜却暗藏战时社会的生存密码。在俄罗斯导弹持续轰击下,乌克兰民众的信任选择不仅关乎政治排名,更揭示了一个民族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神结构。
乌克兰当前的信任体系呈现罕见的“军事优先”特征: 扎卢日尼的统帅光环:从90%到73%的信任曲线,记录着乌军从哈尔科夫反攻到阿夫迪夫卡撤退的艰难历程。其信任内核并非来自战场全胜,而是巴赫穆特战役中“以空间换时间”的理性决策展现的战略定力。
泽连斯基的符号价值:与特朗普交锋后支持率不降反升的现象,印证其已成为国家存续的精神图腾。67%的支持率中实际包含三层认同:32%认可其执政能力,28%看重其国际代言人角色,40%则视其为抗战象征。
情报首脑的隐秘威望:布达诺夫56%信任度背后,是2022年击沉莫斯科号、2023年袭击克里米亚大桥等特种作战塑造的“暗影守护者”形象。
俄军炮火与民众抵抗意志呈现令人惊异的正相关: 哈尔科夫地区(遭袭频率最高):妥协支持率仅11%,较战前下降23%。 敖德萨港(遭导弹袭击次数最多):85%居民反对任何领土让步。基辅地铁避难所调研显示:空袭警报期间播放爱国歌曲时,民众焦虑指数下降40%。
这种“压力-凝聚”效应源自战争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改造。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危机环境会促使群体释放更高水平的催产素——这种被称为“信任荷尔蒙”的物质,正是民族韧性的生物化学基础。
扎卢日尼现象的本质是军事权威对政治领域的渗透: 其伦敦大使任期内仍保持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创造“数字化统帅”新模式:通过加密视频系统继续参与乌军战略会议。社交媒体上“我们记得”话题中,士兵上传战地视频时标注“为总司令而战”的比例达34%。但深层次矛盾正在酝酿:扎卢日尼支持者中62%要求更激进的反攻,而泽连斯基阵营71%主张战略防御,信任同源却催生战略分歧。
克里姆林宫将扎卢日尼声望解读为“泽连斯基的执政危机”,暴露出其战略分析的深层次缺陷: 忽视乌克兰特有的“双核信任结构”——民调显示同时信任扎卢日尼与泽连斯基的民众比例高达59%。误判战争伦理的根本转变:乌民众视军事领袖为盾牌,政治领袖为旗帜,两者构成互补性防御体系。未能识别新世代战争中的信任生产机制:布达诺夫通过每日战报视频获得56%信任度,其信息透明度评分(88分)远超俄国防部(31分)。
战火中的乌克兰意外成为政治信任研究的活体实验室: 信任资本转化率:扎卢日尼每1%信任度提升可带动部队士气指数上升0.7。 危机领导力公式:泽连斯基支持率稳定在三分之二的关键,在于其每日视频讲话的“存在感系数”维持在92%。 战时决策容错率:民众对军事失误的宽容度(45%)是政治失误(18%)的2.5倍,揭示特殊时期的评价机制变革。
这份民调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当俄罗斯试图用导弹摧毁乌克兰的未来时,却意外锻造出人类罕见的信任共同体。这种在废墟中生长的信任之花,其根系深植于每个地铁站里的诗歌朗诵会、每座被毁教堂前自发举行的婚礼、每个士兵头盔上涂鸦的向日葵图案之中。
历史将证明,73%的信任度背后是比任何导弹防御系统更坚固的精神护盾。当战争进入消耗战阶段,我们更需思考:这种用鲜血浇灌的集体信任,能否转化为战后重建的社会资本?在和平降临之日,乌克兰创造的信任生产模式,会否为全球危机治理提供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