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前所未有背叛,美国公开证实,有中资企业参与其中。 锑这种冷门金属,名字听

运赛过去 2025-07-17 14:47:58

中国遭前所未有背叛,美国公开证实,有中资企业参与其中。 锑这种冷门金属,名字听起来不起眼,却在中美博弈中掀起惊涛骇浪。作为导弹、芯片、电池的关键原料,锑被中国列为战略资源,2023年底对美出口几乎清零。然而,美国却从泰国、越南等地进口大量锑,背后竟有中资企业暗度陈仓,绕道供货。这场“背叛”风波,不仅暴露企业逐利的灰色操作,更牵动国家安全底线。中国果断出手整治,美国则急得跳脚。 2023年12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锑及相关产品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严格限制对美出口。此举针对美国对中国芯片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打压,锑作为导弹制导系统、夜视仪和电池的关键材料,全球供应高度依赖中国,美国60%以上的锑进口来自中国。政策实施后,中国对美锑出口量骤降至接近零,意在通过资源控制反制美国的技术限制。 2024年初,美国公布的进口数据显示,从泰国、越南、墨西哥等国进口的锑氧化物激增,总量近4000吨,远超此前三年总和。这些国家缺乏锑矿开采和冶炼能力,难以解释如此大规模的出口。调查发现,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子公司或中间商,将锑产品伪装为其他合金材料,辗转出口至美国。例如,广东一家企业在深圳港口将锑锭装入标有“铝基合金”的集装箱,运往泰国曼谷港口,重新贴上标签,伪装成泰国本地货物,再转运至美国洛杉矶港。 另一案例涉及广西一中外合资企业,利用旧库存锑锭,通过越南中间商分批出口。报关时,企业负责人提交篡改后的单据,品名被改为“铝棒”,试图蒙混过关。中间商在越南胡志明市港口接收货物后,将其分拆为小批量,装上不同货轮运往美国,单次运量控制在30吨以下,以降低被查风险。这些操作依赖复杂的跨境网络,企业通过香港注册的子公司,在第三国完成“洗货”,交易记录显示,部分企业将锑锭掺杂进其他合金,伪装为“混合金属”,在报关单上模糊品名。 海关人员在检查时发现,集装箱内货物标签与实际内容不符,锑锭被藏在铝块下方,试图逃避X光扫描。2025年5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启动“战略矿产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锑、稀土等资源的违规出口展开调查。 在长沙,缉私人员突查上海港一处仓库,发现250吨锑锭被伪装为“合金材料”,包装袋上标签字迹模糊,案值超千万。广西的案件更为重大,涉案企业负责人王某组织货轮将锑产品伪报为“铝棒”,运往墨西哥,案值达1.7亿元。缉私人员在边境港口截获货轮,查扣证据,确认违法事实。 整治行动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追踪锑出口的异常流向。系统发现某企业频繁向泰国出口“合金材料”,但泰国进口数据与美国锑氧化物进口量异常吻合。调查组顺藤摸瓜,锁定多家企业,查获多起伪报品名案件。商务部进一步明确,所有锑出口需经多部门联合审批,需提交详细的最终用户证明,杜绝“擦边球”行为。 这场风波暴露了中美在资源与技术博弈的复杂态势。美国指责中国企业“绕道出口”,却通过第三国转口获取锑资源。例如,美国企业从越南进口的锑氧化物,实际来源追溯至中国,显示其供应链的脆弱性。 中国通过政策收紧和国际资源布局,逐步掌握战略主动。2024年,中国在非洲和南美投资锑、锂、钴矿,派遣考察团与当地政府谈判,签署多份长期供应协议,确保资源控制权。 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全国范围内对锑、稀土、钨等资源的出口展开全面排查。截至2025年7月,海关查获数十起违规案件,涉案企业被罚款或吊销出口资质,总金额超10亿元。 上海港增设X光扫描设备,缉私人员每天轮班检查集装箱,确保无锑锭漏网。商务部发布新规,要求锑出口企业提交详细供应链记录,违规者面临更严厉处罚。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