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天佑我中华!中美正激烈交锋之际,巧了!内蒙这边,竟然发现一个储量超万吨的钍矿,一算更是让人惊喜,够中国人用两万年! 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白云鄂博,这个地方过去出名,是因为它坐拥着全球过半的稀土,被称作中国的“聚宝盆”。 不过这个“宝盆”又震动了世界,送出的却不是稀土,而是一份可能改写全球能源格局的大礼。谁能想到,过去被当成废料的矿渣山里,竟然藏着足够一个国家用上万年的巨大能量。 故事得从今年二月说起。当时,包头的风沙还未散尽,早已因“稀土之都”闻名的白云鄂博矿区,又爆出一个大新闻:这里发现了一个储量惊人的超级钍矿。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巨量钍矿,很多就埋在过去开采稀土留下的矿渣堆里。那些曾被视为无用废料的小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能源宝藏,也算是应了那句老话,宝贝原来就在身边。 那么,这个叫“钍”的东西,到底神在哪,说白了,钍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放射性金属,是核能领域的下一颗新星。和现在主流的铀相比,钍的能量密度高得吓人:一吨钍能顶200吨铀,或者350万吨煤。 更关键的是,它的“脾气”要温和得多。钍基核反应堆采用熔盐技术,安全性远超传统压水堆。一旦反应堆温度超标,熔盐冷却剂会自动凝固,把放射性物质牢牢封死,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福岛核电站的泄漏风险。 同时,地球上的钍储量本来就比铀多,分布也更广,而且它很难被用来制造核武器,客观上降低了核扩散的风险。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而言,钍的开发利用,意味着有机会摆脱长期在铀资源上被“卡脖子”的困境,向真正的能源独立迈出一大步。 其实,钍基核能算不上什么新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搞过钍基熔盐堆的研究,但后来因为技术瓶颈和战略调整,半途而废了。谁知几十年后,这个被美国人扔掉的方案,却被中国捡了起来,还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从2011年启动钍基熔盐堆的研发,到2023年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实验堆在甘肃武威建成,再到2024年完成满功率运行和首次加钍实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按计划,全球首座商用钍基熔盐堆也将在2025年开建。可以说,中国在钍基核能技术上已经占得先机,让当年放弃这条路的美国如今也只能干瞪眼,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当资源和技术都握在手里,带来的就不只是发电那么简单了。白云鄂博这份厚礼,首先夯实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根基,彻底扭转了过去在铀资源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在经济和环境层面,钍基核能的清洁优势,将极大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条现实路径。而更深远的潜力,则在军事领域。 如果这项技术被用于海军舰艇,意味着未来的航母和潜艇能拥有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极大提升远洋作战的持久力。可以说,在全球科技、经济、军事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白云鄂博的钍矿无疑为中国添了一张分量十足的王牌。 当然,从发现矿藏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高温熔盐对反应堆材料的腐蚀问题,钍燃料的提纯技术,以及特殊核废料的最终处置方案,都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整个产业链条,从开矿、选矿到建厂发电,每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但这恰恰是中国人擅长啃的硬骨头。历史上,无数“卡脖子”的技术难关最终都被我们一一突破。 可以预见,谁能率先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钍能源规模化利用,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能源洗牌中占据主导地位。 白云鄂博的风沙之下,继“稀土奇迹”后,又埋藏着一份关乎国运的“钍矿宝藏”。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国能否牢牢把握住这把钥匙,解锁未来的终极能源,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
人一旦有了钱,就会非常的有底气吗?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