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其实是没资格嘲笑伊朗“被渗透成筛子”的,因为,到今天,中国的最致命敌人,早已经不是美国北约、俄罗斯,或者什么日韩菲印了,我们的最致命敌人,也已经变成“自己人”了。 就说前两年曝光的那个案例吧,某基层单位的年轻干部张某,本来仕途顺风顺水,结果因为保密意识松懈,把涉密文件带回家,被亲戚李某偷拍传给境外。 你猜李某咋回事儿?他早就让境外间谍给盯上了,专门蛰伏在身边等着机会呢。这事儿最后闹得张某被处分,李某蹲了大牢,活生生把“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话给印证了。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那些因为个人私欲主动投敌的。某市直机关干部侯某,就因为赌球欠了一屁股债,居然把黑手伸向工作接触的涉密文件,主动联系境外间谍卖情报换钱。 还有省直机关的李某,在境外培训时被美色诱惑,稀里糊涂就入了间谍组织,回国后还偷偷给对方传文件。这些人图的不过是一时享乐,却把国家机密当成了交易筹码,简直让人愤慨。 经济领域的渗透同样防不胜防。上海那起商业间谍案里,半导体专家郑某离职后,被境外咨询公司包装的“商业咨询”活动骗了,把原公司的研发进展、投产规划这些核心机密全抖了出去。他可能觉得只是动动嘴皮子赚点外快,却不知道这些信息对国家科技安全是多大的威胁。这种披着商业外衣的渗透,比直接的情报交易更隐蔽,也更难防范。 再看看伊朗那边,以色列通过伪装成捐款者,在WhatsApp群组里套取以色列士兵的位置和装备需求。咱们这边呢?境外间谍也会用类似的手段,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假扮热心网友,跟军人家庭套近乎,或者在求职网站上设陷阱,专门钓那些掌握敏感信息的人。就像领英上20%到30%的虚假资料,说不定背后就是一双双盯着中国的眼睛。 有人可能会说,咱们有反间谍法,有国安部门盯着,怕啥?可现实是,间谍渗透早就从“硬对抗”变成了“软腐蚀”。境外势力会研究你的弱点,给你量身定制陷阱——你爱财,就用金钱诱惑;你好色,就设“美人计”;你有把柄,就死死攥着威胁你。 就像那个被胁迫参谍的李某,如果他当时能及时向组织坦白,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但侥幸心理让他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害人害己。 最可怕的是,这种渗透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察觉。就像那些在网上随意晒军装、晒工作场景的人,可能只是想分享生活,却不知不觉泄露了部队部署、装备细节。更不用说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境外机构的“邀请”下参加研讨会,在觥筹交错间就把国家政策动向、行业机密给聊出去了。 所以说,嘲笑伊朗被渗透,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咱们自己家里的“蛀虫”,一点不比人家少。这些被策反的“自己人”,才是真正的致命威胁。他们熟悉体制漏洞,掌握关键信息,一旦叛变,造成的损失远不是几颗导弹、几架飞机能比的。 伊朗的教训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挡不住内部的背叛。而咱们的现实案例则提醒着,反间谍这场仗,从来不是靠几个人、几个部门就能打赢的。它需要每个人都绷紧安全这根弦,别让一时的贪念、疏忽,成了敌人攻破堡垒的突破口。毕竟,真正的钢铁长城,不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中国其实是没资格嘲笑伊朗“被渗透成筛子”的,因为,到今天,中国的最致命敌人,早已
阿智通鉴
2025-07-18 09:59: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