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刑场上一个浑身是血的四岁男孩眼神坚定地说道:“妈妈,我不怕,抱抱我......”现场围观的群众眼含热泪,眼看着4岁的孩子死于屠刀下。一个老者喃喃的说道:“可怜的小金子,可怜的王凤阁。” 王凤阁,1895年出生在吉林通化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教书先生,家里满是书卷气。他小时候就跟着武师练拳脚,练出一副好身板,性格也豪爽,村里谁家有难,他准第一个伸把手。1916年,他投身东北军,当了步兵第五十八团的上尉副官,可没几年,军阀混战让他看透了内斗的荒唐,1923年辞职回了老家,想过点安稳日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东北,烧杀抢掠,通化也遭了殃。村里房子被烧,乡亲被杀,王凤阁坐不住了。他把家产卖了个干净,跑到通化、临江一带,挨家挨户发传单,站在街头喊:“日本人欺到咱头上来了,热血男儿得站出来!”就这么,600多人响应,有农民、伐木工,还有教书的和工会的志愿者,1932年3月在红土崖拉起了抗日队伍。 1932年5月,王凤阁带着这支队伍加入了辽宁民众自卫军,当上了第十九路军司令。那时候,队伍才几百人,武器就是些土枪土炮,可他带着人硬是攻下了东丰、西丰两县,救出好几万被困的老百姓。同年8月,他升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带着队伍突袭海龙县的铁路桥,炸了铁轨,把日伪军困了五十多天,急得日军跳脚。日军和伪军联手围剿,队伍损失惨重,王凤阁当机立断,带着残部撤到大罗圈沟,靠着山高林密的地理优势,建起要塞,还搞了被服厂和修械所,硬是把游击战打得有声有色。1933年到1936年,他带着队伍跟日军交手百来次,奇袭通化东江沿三分所,烧了日军的探矿所,护住了咱的矿产资源。日军气急败坏,抓了他的岳母全家,想逼他投降。王凤阁撕了劝降信,撂下话:“谁挡我抗日,我绝不手软!”这话硬气,透着股不屈的劲儿。 到了1937年3月,形势更严峻了。日军两千多人追到老虎顶子,王凤阁带着队伍死守三天三夜。子弹打光了,粮食也没了,他下令把机枪零件拆了扔山沟里,绝不留给敌人。突围到大罗圈沟东南岔,地形狭窄,队伍被围得死死的。3月27日早上,他左胳膊被打断,腿上也中了枪,身边只剩八个战士,妻子张氏和四岁的小金子也在队伍里。叛徒告密,队伍被日军围捕,王凤阁一家和残部被押到通化县城的日伪宪兵队监狱。 监狱里阴冷潮湿,日军先是拿高官厚禄诱惑王凤阁,摆出酒肉,想让他投降。他直接掀了桌子,饭菜撒了一地。日军又把主意打到小金子身上,拿来糖果、饼干,想哄这四岁孩子。可小金子站得笔直,衣服破了,脸上全是血痕,硬是说:“我是军人之后,不吃日本的东西!”张氏抱着儿子,一口饭没吃。日军恼了,动用私刑,鞭子抽在张氏身上,棍子打在小金子身上,血水顺着母子俩的衣服淌下来。王凤阁被铁链锁着,几次挣扎,铁链勒进肉里,血滴在地上。几天下来,一家三口没吃没喝,硬挺着。 4月6日早上,通化城被日军封得死死的,街上全是持枪的士兵,乡亲们被赶到玉皇山下柳条沟刑场。刑场挖了两个土坑,雪泥混在一起,寒气直往人骨头里钻。王凤阁被押下车,甩开士兵,衣衫上全是干涸的血迹。他站在坑边,面向乡亲们,声音洪亮,喊出最后的话,句句掷地有声。日军让他跪,他站得笔直,毫不退让。刽子手的刀砍下去,血喷了一地,王凤阁倒在坑里,没了气息。 张氏抱着小金子,脸色白得像纸,腿抖得厉害。她把儿子抱紧,跳进王凤阁旁边的土坑。小金子满身血污,抓着母亲的衣服,声音虽小却清楚。枪声响了,张氏中弹倒下,小金子扑到她身上,哭声还没停,第二枪、第三枪接连响起,孩子的身体软了下去,母子俩的血流在一起。围观的乡亲们泪水止不住,老人低声念叨,声音里满是悲痛。日军填了土坑,派人巡逻,禁止乡亲们靠近。可百姓们偷偷在坑边撒纸灰,寄托哀思。 王凤阁一家的牺牲在通化传开了,乡亲们既悲痛又愤怒。有人暗中给游击队送粮食,有人藏伤员,抗日的事儿没停过。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东北的抗日联军咬着牙跟日军干,牵制了不少敌人。通化一带的百姓也没闲着,偷偷传递情报,支援抗战。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东北终于解放。王凤阁没看到这一天,但他和一家人的血没白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2年,通化市在玉皇山修了纪念碑,碑上刻着他的事迹。每年清明,乡亲们带着花去祭奠,松柏围着碑,绿得庄严。小金子和张氏的事迹也被写进地方志,孩子们在学校学他们的故事,唱着歌,记着那段历史。 王凤阁一家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事,是那时候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抗战那几年,多少人像他们一样,宁死不屈,用命护着这片土地。他们的血,换来了今天的太平日子。
1937年,刑场上一个浑身是血的四岁男孩眼神坚定地说道:“妈妈,我不怕,抱抱我.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7-18 10:51:01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