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莫斯科”风声未平,特朗普又改口,17套爱国者紧急援乌,中国发出罕见预警,战火是否将再度推高? 7月15日,一通电话点燃全球神经。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特朗普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沟通时,突然发问:如果提供远程导弹,能否打到莫斯科? 这句话一出,立即在欧美政坛激起千层浪。紧接着,美国白宫急忙出面否认,特朗普本人也当着镜头改口,说自己不支持攻击莫斯科,美方不会提供远程导弹。 就在美国这头上演“否认三连”的同时,另一件大事悄然展开。特朗普宣布,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1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并由欧洲国家出资采购。而在同一时间,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发出紧急提醒,建议中国公民暂勿前往乌克兰,已经在乌境内的人员应妥善准备撤离。 三件事接踵而至,震动了整个国际社会。一边是美乌之间疑似“密谋打莫斯科”,一边是17套高端武器列装援乌,另一边则是中国罕见发出撤侨预警。局势骤然紧绷,令人不寒而栗。 特朗普此番“打莫斯科”的问话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它突破了西方此前设定的“红线”。长期以来,美国虽不断军援乌克兰,但一直对攻击俄罗斯本土保持克制。 如今特朗普主动提出这个问题,被外界视为战略升级的信号。尽管他事后改口否认,但那通电话的内容早已传播开来,影响已不可逆转。 特朗普一贯擅长“放风试探”,先抛出极端方案,再看局势反应迅速调头。这种手法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屡见不鲜。这一次,他的策略依旧熟悉,只是火候掌握得更加凶险。美国国内的鹰派阵营借此鼓噪“加压俄罗斯”,而国际社会则普遍担忧,这是否是战争升级的前兆。 就在特朗普改口的第二天,美国方面又推出一项引人关注的新措施:向乌克兰提供1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 这批系统被称为目前最先进的防空装备,一套系统配备六个发射单元,以及指挥控制站与雷达模块。每枚拦截弹售价高达400万美元,年产能力仅600枚,在战场上属于“金子弹”级别的存在。 按照特朗普的说法,这批装备将通过北约渠道调拨,由欧洲国家出资,美国提供产品。他还声称,有一个国家手中拥有17套爱国者系统,不需要那么多,可以调给乌克兰。外界纷纷猜测这个国家可能是德国或以色列,但没有任何官方证实。 德国方面已表态支持援助乌克兰,但也坦言自身库存紧张。德国原有12套爱国者系统,已送出3套,部署在波兰的2套无法动用,剩下的仅够维持最低防线。 以色列虽有装备,但面对伊朗威胁,自身也无宽余。美国陆军现役系统仅15套,其中3套部署亚太,1套在欧洲,其余处于轮换状态。如此来看,所谓17套的调拨计划,显然存在巨大实际障碍。 欧洲虽然在政治上表态积极,但实际操作上步履维艰。多数国家并不愿承担这笔巨额军费,尤其是在本国经济复苏压力尚未缓解的背景下。北约表面团结,内部分歧却愈发明显。特朗普此举,看似一箭多雕,既安抚乌克兰,又推动军工出口,还借机向欧洲施压,实则把风险责任全部推给盟友。 在战场一线,乌克兰东部战况持续胶着。哈尔科夫州的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正在发起持续推进。乌军原本依赖的北线补给通道已被切断,南线经萨多韦的路线虽然尚未完全瘫痪,但运输距离延长40%,且沿线三处路段已处于俄军炮火覆盖中。 目前,乌军主供线仅剩R07公路。这条位于索博列夫卡的公路距离俄军阵地仅3.5公里,已进入重型迫击炮打击范围。一旦该路段被封锁,乌军整个东线将陷入补给危机。更不利的是,雨季即将到来,越野运输窗口极其短暂。一旦降雨,战线后勤将全面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发布了罕见的紧急预警。提醒中国公民暂勿赴乌,已在乌境内的人员应尽快做好撤离准备。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中国公民安全的负责,更是一种对局势深度评估后的提前预案。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多次在多边场合推动对话与停火。但对当前局势的冷静判断,也表现在行动上。此次预警的时机和用词,说明中方对局势走向有着清晰而理性的预判。 美国方面表面上推进援助,实则在借机试探战略底线。特朗普提出“50天最后通牒”,声称若俄罗斯不愿停火,将对其实施全面高关税。但俄方并未被吓倒,反而坚定了继续推进军事行动的决心。 中国的冷静与克制在这场纷争中显得尤为重要。既不煽动,也不附和,而是通过外交手段表达立场,通过实质行动保护公民。大国的姿态,不在于声音的高低,而在于行动的分寸。 当前局势已逼近临界点,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特朗普的一句“能不能打莫斯科”,背后是一场全球安全博弈的缩影。局势走向何方,取决于各方的战略智慧,也考验着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信息来源: [1]特朗普被曝在通话时问泽连斯基:若给你提供远程武器,能打到莫斯科吗? 观察者网 [2]特朗普否认鼓动乌克兰打击莫斯科 俄强硬回应“最后通牒” 环球网
俄乌大决战将至,特朗普震怒,美军高层密谋“为中国,舍弃乌克兰”——硝烟未起,棋局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