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魏忠贤把李成妃幽禁在长春宫内,要饿死她,15天后,太监打开宫门准备收尸,只见一个女人正坐在镜子前梳头,太监颤抖地问:你是人是鬼?女人慢慢转过头看着他,答道:来,你们凑近了看,我是人是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紫禁城的秋风凛冽,吹不散长春宫里多年积压的潮气,1627年,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女子跪在慈宁宫外,她的手里捧着一块发霉的馒头,衣衫整洁,神情冷静,这块馒头并不起眼,颜色灰白,边缘已硬如石头,却成了改变她命运的证据。 她叫李成妃,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一位妃子,那年她已经在宫中生活了八年,经历了宠爱、失子、冷落,再到彻底被遗忘,她的故事并不特别,像她一样沉默、无声地消失在历史中的女子太多,但在最黑暗的时刻,她选择了活下去,并最终将那段被遗弃的记忆呈现在了皇帝面前。 时间要倒退到一年前的夏天,那时的紫禁城,权力的重心早已偏离皇帝,明熹宗沉迷木工,不理朝政,宫中大小事务皆由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操控,他们一人把控后宫,一人掌握前朝,几乎无人可制,谁若逆他们的意,就会被无声地抹去。 李成妃并非一开始便卷入这场斗争,她出身中下,父亲只是地方小官,母亲勤俭持家,从小聪明安静,十四岁进宫后因气质端庄被选中,几年后才得到一次临幸,1624年,她生下一个女儿,怀宁公主,不幸的是,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皇帝悲伤过后,便渐渐疏远了她,她被安排到偏僻的长春宫,那里潮湿破旧,服侍的人寥寥无几。 她在冷宫过得清静,日子虽然清苦,但尚能自理,她不争不抢,更不插手后宫事务,直到她认识了范慧妃,一位曾风光一时的旧宠,也因失子失宠,被逐出主流宫廷,两个失意的女子在寂静中结成淡淡的友谊,偶尔互通消息,彼此慰藉。 从外人看来,李成妃的生活平淡无波,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座宫廷的险恶,张裕妃的死改变了她,那位怀孕八月的妃子,曾在后宫中温婉得体,却因客氏的挑拨,被指有私情,被打入冷宫,那时正值雨季,张裕妃被断绝食水,几日后便死在潮湿的地砖上,腹中的胎儿已开始腐烂。 这件事在宫中传得极快,但无人敢言,李成妃听后悄然开始准备,她将干粮掰成小块,用布包裹,藏入砖缝与墙角,还借着首饰行贿太监换得一壶水,她知道,一旦风向不对,这些碎屑也许就是她的命。 1626年夏末,熹宗忽然到访长春宫,李成妃收拾整洁,亲自奉茶,她并未多言,只是提起了范慧妃的境况,她本意是请求皇帝念旧情,赦免一位曾为皇室生育子嗣的女子,皇帝并未多表态,只是沉默点头,但这短短一句话,却成为她命运的转折。 不久之后,她被下令囚禁在宫中,没有审讯,没有理由,门窗被钉死,宫女撤走,水粮断绝,这不是惩罚,是预谋的谋杀,她明白,这是客氏与魏忠贤的手笔,他们不需要理由,只要借口。 最初的几天,她靠着藏下的馒头碎屑与茶水维持生命,她将食物分成极小的份额,每日只取一点,她知道自己必须撑下去,不为证明什么,只为不让他们得逞。 第七天后,水已耗尽,她尝试用布接屋檐滴水,或舔湿气凝结的墙面,缓解口渴,她的身体逐渐衰弱,尿液中开始带血,指甲因营养不良泛黑,但她每天仍坚持梳头、洗脸、整衣,她不愿让人看到一个崩溃的自己,她不是在等待救援,而是在等待敌人的恐惧。 到了第十五天,外面终于传来开锁声,太监进入时,本以为会见到一具尸体,但李成妃仍端坐于铜镜前,鬓角插着干枯的茉莉花,神情平静如水。 这一幕在宫中引起轰动,太监们私下议论,甚至有人传她是“得神庇佑”,魏忠贤与客氏虽心知其中缘故,但他们更怕民间的流言,他们可以杀人,却不敢挑战皇帝的血脉传说,当时正有谣言说,李成妃或许怀有皇嗣,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若她真有所出,杀她便是谋逆。 他们不敢再动她,只是将她降为宫女,发配到西五所浣衣局,那是宫中最辛苦的地方,需日夜洗涤污衣,冬寒夏热,长年与水打交道,她的十指因长时间浸泡磨损而溃烂,但她从未叫过一声苦,她知道自己还活着,而这已经是胜利。 她的父亲却未能幸免,被流放途中病死,她的兄弟也因牵连被查抄家产,家族一夜之间凋零,她没有哭,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眼泪早已干涸。 一年后,命运再次转动,熹宗驾崩,崇祯帝即位,这位年少的新君雷厉风行,决意肃清朝政,他先动了魏忠贤,一纸诏书将其贬至凤阳,后者自知死期不远,先行自尽,客氏被查出诸多罪状,不久也在宫中暴毙。 崇祯在清算旧案时,得知李成妃曾遭陷害,特召她入慈宁宫问话,她没有辩解,只是从怀中取出那块霉馒头,那是她藏在长春宫砖缝中的一块,至今仍散发着潮湿的霉味,她说不出太多,只用这块馒头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魏忠贤擅政》
1626年,魏忠贤把李成妃幽禁在长春宫内,要饿死她,15天后,太监打开宫门准备收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8 18:42: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