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在传承与市场间探寻非遗新生】——非遗探查实践队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助力非遗活态传承,2025年7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赴日照市开展实践活动。怀揣着对非遗发展的关切与喜爱,实践队员先后走访春风十里慧敏黑陶工作室、日照森林公园及王家皂夜市,通过实地探访、人物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了解当地非遗传承,收集公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见与建议。
黑陶工作室里的传承坚守
7月4日上午,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位于日照市春风十里文创园的慧敏黑陶工作室。推开木门,泥土与炭火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十余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黑陶作品:有的如蛋壳般轻薄,表面刻着细密的云纹;有的造型古朴,仿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在灯光下泛着哑光。
秦慧敏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日照黑陶的历史与工艺,“作为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其制作需经选土、制泥、拉坯等12道复杂工序,材料的选取与窑温的精准控制直接决定成品质量”。她坦言,尽管黑陶早已突破单一黑色,能通过不同烧制工艺呈现红陶等多样色彩,还创新设计出鸟嘴壶、龟形器等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茶具,但传承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年轻人多不愿从事这项辛苦工作,工作室年轻学徒较少;高校缺乏专门陶瓷学院,导致系统学习渠道匮乏等。不过,她始终保持热忱,不仅通过短视频普及技艺,还计划打造场景化体验空间,结合研学活动让游客参与制作,并探索产业化路径,在保留限量精品的同时扩大生产,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
谈及坚守动力,秦慧敏表示,虽工作辛劳却无比充实,“这是能安身立命的手艺,更是文化根脉”。她呼吁政府加大补贴力度,期待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让黑陶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传承人对技艺的热爱与担当,表示将整理访谈内容,为推动非遗保护提供参考。
森林公园里的认知画像
7月4日下午,日照森林公园内绿意盎然,海风裹挟着松木香掠过林间。实践队员们携带100份调查问卷,在栈道旁、草坪边向过往游客展开调研。问卷围绕“非遗认知度”“接触渠道”“保护建议”三个维度设计,涵盖黑陶、剪纸、渔民号子等日照本地非遗项目。
“您听说过日照黑陶吗?”在海边,实践队员向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递上问卷。对方接过笔笑着说:“在博物馆见过,但不知道现在还有人做。”实践队员统计发现,大部分游客表示“从未听说过日照非遗项目”并且消费意愿不高,可见非遗传承的挑战仍然很大。
午后的沙滩区域,几位老年游客的回答则呈现出不同面貌。“我们小时候,村里有老手艺人做黑陶罐子装粮食。”65岁的日照市民回忆,他建议在景区设置非遗展示区,“让游客不光看海,还能带走点文化”。实践队员注意到,年轻游客更关注非遗的“独特性”,20岁的大学生在问卷上写道:“如果黑陶能做成手机支架,可能会更愿意买。”
夜市里的传承期待
7月4日晚,王家皂夜市灯火璀璨,海鲜烧烤的香气与叫卖声交织成热闹的市井图景。实践队员们穿梭在摊位间,针对“非遗与生活融合度”展开补充调研。
“您觉得夜市里适合卖非遗产品吗?”在一家文创摊位前,队员与摊主李女士交流。她指着货架上的贝壳饰品说:“我卖的这些算‘文创’,但不算非遗。如果有黑陶小摆件,我愿意代卖,游客喜欢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调查中,多家夜市摊主表示“愿意引入非遗产品”,但担忧“价格太高卖不动”。
实践队员们在王家皂夜市的调研中发现,摊主们对引入非遗产品抱有积极态度,认可其地方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但价格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的关键因素。这一情况既反映出非遗产品融入市井生活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也揭示出其在商业化推广中需平衡文化价值与市场接受度的现实挑战。这些摊主们的意见为探索非遗产品接地气的推广模式、促进非遗与夜市经济的有机融合提供切实参考,助力非遗在生活场景中焕发新活力。
此次日照之行,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从黑陶工作室的坚守、森林公园的认知画像到王家皂夜市的融合期待,全方位触摸到日照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困境。秦慧敏对技艺的执着、游客与摊主的多元反馈,共同勾勒出一幅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挣扎与生长的图景——传统工艺既需守护文化根脉,也需在创新中贴近大众。实践队员们表示,希望此次的调查结果,会为非遗保护部门提供参考,助力日照黑陶等非遗项目在传承中突破壁垒,在市场中找到坐标,让古老技艺真正走进当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