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欧洲人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中国作为统一的政体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5-07-18 22:19:35

英国教授:欧洲人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

“中国作为统一的政体存在是在公元前221年,而要想了解如今的中国,去理解中国两个字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能仅看近代的历史。”

这是一位英国智库的顶级研究员在节目中说的话。

“我一生都在苦苦追寻一个答案,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维持数千年的大一统,而世界上其他民族却无法实现这一点,大多都走向了分裂与灭亡。”

在秦朝之前,中国和欧洲的处境相差并不多,都是多个国家诸侯分封割据,而在秦朝之后中国似乎突然出现了大一统思想。

此后即便是中国出现五国十代这样的混乱时期,但大一统的思想依然存在于每任国主甚至每个平民心中,如果没有一个大一统政体,那么民众会在心中认为这是一个乱世。

而欧洲也不是没有出现像秦国一样的大统一政权,但往往随着建立大一统的国王离世,国家马上分崩离析继续小国割据的状态。

为什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出现大一统的强力政权而欧洲不行?

中国的大一统

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缺乏像秦朝这样试图构建大一统的国家。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帝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和号称日不落的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这些国家都曾拥有巨大的领土以及一个统一的政权。

但除了中国之外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构建延续几千年之久的大一统思想,往往都是短暂的辉煌,宛如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道浪花。

很多的外国历史研究学者都认为,中国能够在过去长期霸占着世界第一的地位就是因为中国的大一统,不然不可能以农耕文明压过欧洲的海洋文明。

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也让他们感到震撼,无论是“日月所至,皆为汉土”的汉族,还是策马扬鞭的蒙古人,或者是满族,哪怕原来他们并不属于中华民族,但只要入主中原便开始以为统一天下为己任,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历史上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越是没有遭受过重创,例如宋朝时期被迫承认金朝也为正统王朝,这极大的打击了大一统思想中“一”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朝”被认为是一个大于“国”的概念,“国”被视为“朝”的下级单位,但经过檀渊之盟之后,宋朝被迫承认“辽”也为朝。

这开始使得“正统”这个概念变得不纯粹,大一统的“一”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这也被视为中国“大一统”思想的最艰难时期。

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质疑,大一统在中华大地本应该摇摇欲坠,但它依旧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坚韧坚持了下来。

“大一统”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每当它遭受磨难之后就会快速的进行迭代更新,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大一统思想。

一次次的磨难一次次的重铸,王朝更替,大一统的思想却一直带领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

世纪的循环和王朝的命运更迭在“大一统”思想上失去了作用,任何不尊崇一统的势力会被每个中华民族认为“异端”“非法的政权”。

那么如此强大的“大一统”思想是如何诞生的?

大一统的诞生

在普遍的观念中认为,秦朝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开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转而实行郡县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使得大一统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观念认为,秦朝并不是大一统思想的启发和源头,而是大一统思想的践行者。

大一统思想的萌芽时期应该追溯到商周时期,《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表达证明在当时的士子阶层中已经普遍有了“大一统”的思想。

诞生这种观念的基础可能是当时的王朝意识到分封的诸侯权势过于强大,中央王朝对周边王朝的钳制能力开始不足,因此试图用“一统”的概念钳制四方诸侯。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东周末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底层居民开始有富裕产物,这刺激了商业的交流。

而有了交流那么便诞生了对普适性的语言、文字、度量衡、的需求,底层民众也察觉到了“分裂”的不便,虽然没有标志,但此时民间也开始有了淡淡的“统一”思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割据战乱导致底层民众普遍的出现对分裂的抵触情绪,在社会思想的急切需求下,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期。

百家争鸣的本质属于当时社会的求变,社会思想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实现稳定统一的社会结束战乱,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哲学家思想家开始活跃,实践各自的思想改变社会。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法家的的法律约束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无疑是当时的第一需求,因此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强盛直至一统六国。

之后秦始皇将大一统的思想从社会需求政治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大一统思想正式出现在世界之上。

但紧接着大一统思想就遭到了第一次冲击,秦二世而亡。

秦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法家思想在当时能够促进大一统的诞生,却不能帮助大一统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需要有新的思想作为大一统的支柱。

此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大一统”的混沌,大家依旧坚持大一统思想,但如何维持一个更加强大的、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成为了当时的主题。

知道汉武帝刘彻的出现,他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做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让大一统思想彻底走向壮大的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大一统的思想虽然经过多次变革,如朱熹的“正统观”、王守仁的“天下一家”等,都是在儒家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

大一统不再是法家的严苛立法,而是包罗万物,在允许各具特色的思想生存的同时又以建立、维护和巩固“大一统”为终极目标。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促使中国在历史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王朝,每个王朝在巅峰时期都是在同期的世界上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哪怕是被颇为诟病的宋朝,巅峰时期占据东亚经济的八成,接近全世界的三成。

大一统王朝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大一统思想存在的意义却绝对不是为了构建一个强大的顶尖王朝,那只是它的衍生物,大一统思想的目的是其下每一个平民的安居乐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藏富于民”“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

这些都是在大一统思想下诞生的统治理念,王朝存在的意义便是让每个平民能过上安稳日子,面对人无法抗衡的天灾时,朝廷必然要出兵出粮出力来维持民众的安稳,否则就会“人心不稳,社稷将乱”。

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埃及、印度、古巴比伦这样的古文明中也没有相似的统治思想,这也被视为中国作为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的重要原因。

从大一统思想观察,“皇帝”是社会意志的统一体现,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统筹社会资源调配从而做到“均”,“臣”则是为了“皇帝”的这种权利能够更好实现的工具。

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政体,也是“皇帝”这个概念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千年的原因。

大一统思想为何维系至今

中国朝代更迭不断,为何大一统思想却从未断绝呢,上一段也作出了解释。

皇帝、朝代都只是大一统思想的载体,真正大一统思想的根源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心中,只要是中华民族接受中华文化那么便会在心底里认同大一统思想。

这个王朝覆灭了,那么人民马上会推出另一个载体来实现大一统,继续带领着中华民族前进。

中华民族不灭,大一统思想就不灭,大一统思想不灭,就必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强盛,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前进的根基。

同时,古老不意味着陈旧,也不意味着落后,大一统思想从未落后,只是在面临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剧变时会出现迷茫。

如秦朝灭亡之后到汉武帝横扫创下汉武盛世,大一统思想经历过一段低迷期,随后确认了儒家思想为主导。

西晋的“永嘉之乱”胡人乱华之后,大一统思想的兼容吸纳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不再有“外族”之称呼,而是以未曾教化的“蛮夷”称呼。

大一统思想从无法改变的血缘壁垒改变为可以改变的学识壁垒。

从多元化一到多元一体,大一统思想在不断的进化改善,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理念。

这是很多中华民族自身没有认知,却被许多外国人十分羡慕的思想。

“我十分喜欢同中国同事们交往,我十分羡慕他们不持有的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这是我们欧洲人至今还未实现的在道德上程度”——马林诺夫斯基

“大一统”思想迄今为止依然还是人类文明在人文科学上最闪亮的成果,即便它已经闪亮了数千年之久。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7

用户10xxx07

3
2025-07-18 23:38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所以说到千古一帝,都知道是秦始王嬴政

猜你喜欢

一起聊聊全球事

一起聊聊全球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