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印度申奥可能是中国的“阳谋”,奥运会又轮到亚洲国家办,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再办一次奥运会,其实,国际奥委会最应该让各种不服的印度办一次奥运会。[凝视] 当印度第四次递交2036年奥运会申办材料时,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南亚大国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从1982年亚运会到如今,印度对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渴望从未减退,但现实总是给它当头一棒。 印度申办奥运会的理由很充分,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它需要一个展示国力的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体育强国”的华丽转身,印度自然也想复制这样的成功。 但奥运会的门槛远比想象中高,基础设施、环境治理、赛事管理、安全保障,每一项都是硬指标。而印度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让国际奥委会颇为担忧。 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至今仍被体育界视为反面教材,开幕前夕,多个场馆仍在紧急施工,运动员村出现严重卫生问题,一座连接主场馆的人行天桥甚至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7人受伤。 当时的英国代表团团长迈克·豪厄尔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里的住宿条件令人无法接受。”澳大利亚游泳队因为担心健康风险,一度考虑退出比赛。最终有数十名运动员因各种原因退赛,其中不少与比赛环境相关。 这场被国际媒体称为“组织混乱”的赛事,让印度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印度在大型赛事组织能力上的根本缺陷。 莫迪政府上台后,开始大力投资体育基础设施,仅在过去五年,印度就投入超过80亿美元用于体育场馆建设。艾哈迈达巴德的纳伦德拉·莫迪体育场可容纳13.2万人,超越了澳大利亚墨尔本板球场的纪录。 然而,硬件设施的改善并不能掩盖软实力的不足,德里地铁二期工程从2011年开始建设,至今仍有部分线路未完工。恒河清洁计划启动已近十年,水质改善效果仍然有限。 更现实的问题是资金压力,里约奥运会最终超支13亿美元,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延期额外花费28亿美元。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印度要想成功举办奥运会,至少需要投入120—150亿美元。 对于一个人均GDP仍不足3000美元的国家来说,这笔投资是否值得引发了激烈讨论。印度国内有声音认为,与其花费巨资举办奥运会,不如优先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国际奥委会执委安吉拉·鲁杰罗在2023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评估申办城市时,更看重的是整体管理能力,而不仅仅是场馆规模。”这句话被外界解读为对印度能力的委婉质疑。 近年来的一些国际赛事暴露出印度在细节管理上的问题,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期间,多名球员出现肠胃不适。2024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观众席上方的鸟类粪便掉落影响比赛进行。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国平昌冬奥会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日本东京奥运会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些细节上的差距,往往决定了一届奥运会的成败。 印度体育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印度代表团获得1银5铜,奖牌总数排在第71位。相比之下,人口只有2500万的朝鲜都获得了2金4银3铜的成绩。 印度体育投入的结构性问题也很突出,据印度体育部数据,全国体育经费的80%以上投向了板球项目,其他项目分配到的资源极其有限。射击名将阿比纳夫·宾德拉曾公开表示,自己的训练费用主要靠家庭承担。 这种投入结构直接影响了印度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印度在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上几乎没有竞争力,主要依靠射击、摔跤等少数项目冲击奖牌。 面对质疑,印度奥委会主席纳林德·巴特拉回应说:“我们有信心在2036年前大幅提升体育水平。”但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一些体育专家建议,印度应该将注意力转向2030年亚运会的申办,相比奥运会,亚运会的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作为印度检验办赛能力的平台。如果亚运会能够成功举办,再考虑申办奥运会也不迟。 从积极的角度看,印度确实在努力改变,新建的体育设施质量明显提升,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但要想达到奥运会的标准,印度还需要在环境治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根本性改善。 时间是印度最大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距离2036年还有12年时间,这既给了印度充分的准备期,也意味着它必须保持持续的改革动力。 如果能够解决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的短板,印度的奥运梦并非遥不可及。 但如果继续走老路,再华丽的申办方案也难以掩盖实际能力的不足,对印度来说,2036年奥运会申办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的争夺,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 你认为印度能够在12年内补齐短板成功举办奥运会吗?还是说应该先从亚运会这样的区域性赛事开始练手? 信源: 印度举办英联邦运动会怎一个混乱了得。天府早报
支持印度申奥可能是中国的“阳谋”,奥运会又轮到亚洲国家办,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再办
优优谈过去
2025-07-19 11:48:2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