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8日的喀喇昆仑山下,我军边防部队一个连掉进了印军埋伏圈,被前后两处暗堡堵在了一个开阔地带,进不得退不得,如果印军地面部队围上来,必将全军覆没。 1962年11月18日,喀喇昆仑山脉上,在一片开阔地有一支中国边防连队,被死死钉在雪地里。 前方,印军的暗堡射击孔里,两挺重机枪正发射着子弹! 后方,另一座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退路。 令人绝望的是,远处山坳已出现印军增援部队! 就在这时,侧翼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 九连一排如同神兵天降,撕开印军的侧翼防线,强行突入包围圈! 1944年,王忠殿出生在河南焦作一个贫苦的农家。 童年记忆里,是地主逼租的皮鞭和哥哥惨死的哭声。 1948年家乡解放的锣鼓,第一次照亮了他懵懂的世界。 在村小学的课堂上,他知道了黄继光、邱少云的名字,英雄的种子也悄然埋入心田。 他曾在作文里写道:“长大要当英雄,像黄继光叔叔那样,保卫祖国!” 1961年,17岁的王忠殿毅然参军。 在部队,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他从不叫苦。 他珍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被他工整抄在日记本扉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他主动请缨奔赴喀喇昆仑。 临行前,他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娘,儿去守边疆,保家卫国,您莫挂念。等儿立功回来!” 此刻,面对绝境,这个农家子弟心中翻腾的,不仅是军人的职责,更是对身后战友生命的守护,对脚下国土的誓言。 当时,王忠殿与战友杨志成交替掩护,在弹雨中匍匐前进。 杨志成右腿突然一麻,鲜血瞬间染红了雪地! 他咬紧牙关,拖着伤腿继续向前爬行,身后拖出一道刺目的血痕。 王忠殿看在眼里,心急如焚。 他利用地形掩护,率先逼近到暗堡正下方。 他猛地拉燃导火索,用尽全身力气,将爆破筒狠狠塞进射击孔! 然而,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暗堡内的印军士兵惊恐地发现了塞入的异物,竟用枪托、甚至身体拼命向外推顶! 沉重的爆破筒,竟被硬生生推了出来,冒着烟滚落在雪地上! 第一次爆破失败! 王忠殿的心猛地一沉,他毫不犹豫,再次拉燃导火索,第二次将爆破筒塞入! 里面传来印军更加疯狂的推搡和嚎叫,爆破筒再次被顶出! 导火索在寒风中急速燃烧,时间所剩无几! 印军增援部队的脚步声似乎已清晰可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忠殿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猛地拉燃导火索,用肩膀死死顶住爆破筒末端,将其狠狠捅进射击孔深处! 几乎同时,他转头对试图冲上来协助的杨志成大吼:“你从侧面上!” 将相对安全的攻击路线留给了战友。 紧接着,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王忠殿张开双臂,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猛地向前一扑! 将自己的整个胸膛,死死地、毫无保留地堵在了射击孔上! 死神逼近的脚步声,清晰得令人心颤。 暗堡内的机枪疯狂地嘶吼、震颤,子弹近距离射入他年轻的躯体,鲜血瞬间浸透了单薄的棉衣。 此刻,他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但却如同焊死在钢铁上的磐石,纹丝不动! 连长在后方呼喊着他的名字,七秒!王忠殿紧贴着滚烫的射击孔。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狂暴的烈焰和浓烟瞬间吞噬了整个暗堡! 王忠殿堵在枪眼上的身影,化作永恒! 几乎在同一瞬间,侧面传来另一声巨响,杨志成拖着伤腿,成功炸毁了另一座暗堡! 两条生命,戛然而止! “为王忠殿报仇!”“冲啊!” 被压制已久的战士们,眼含热泪,踏着英雄用生命开辟的血路,怒吼着冲向敌阵! 印军防线瞬间崩溃,增援部队被这雷霆般的反击打得措手不及。 战斗很快结束,我军以极小代价全歼印军两个连,成功解围。 硝烟散尽,战士们默默搜寻着英雄的遗骸。 在那片被炸得支离破碎的暗堡废墟中,他们找到了王忠殿残存的军装碎片。 王忠殿牺牲的消息传回塔掌村,母亲张秀荣捧着“一等功”喜报和烈士证明,当场昏厥。 这位朴实的农妇,余生都在无尽的思念和贫困病痛中度过,临终前仍喃喃呼唤着儿子的乳名。 英雄的名字并未随时间流逝而黯淡。 他的事迹在军营传颂,激励着一代代戍边将士。 2024年5月,在他的家乡焦作,“王忠殿民兵连”正式成立,英雄的精神在家乡的热土上生根发芽。 每年清明,喀喇昆仑山下的烈士陵园,总会有年轻的边防战士,默默走到王忠殿的墓碑前。 在喀喇昆仑山脊上最巍峨的界碑上,他用18岁的生命之火,点燃了胜利的曙光,也照亮了后来者脚下。 他的身影,永远定格在1962年寒冬那惊天动地的七秒,成为共和国边防线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舍身炸敌堡的战斗英雄王忠殿》)
1962年11月18日的喀喇昆仑山下,我军边防部队一个连掉进了印军埋伏圈,被前后
炎左吖吖
2025-07-19 12:29:54
0
阅读:86
SOY
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致敬!没有英雄没有我们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