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一个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带着鬼子就往山上跑,谁知前方不远处就是一个悬崖,而这时,几百名日军已经追了上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的太行山深处,秋夜的风裹着刺骨的寒意,八路军129师385旅特务连侦察排一班班长于起玉,正趴在鹰嘴岩的巨石后面,手指扣在汉阳造步枪的扳机上。 他的棉袄袖口磨得发亮,袖管里藏着一块从冀南带来的怀表,那是老排长牺牲前留给他的唯一遗物,表针指向凌晨三点四十分,距离兵站完全转移至少还需要半小时。 兵站对于八路军意味着什么?那是比子弹更金贵的存在,日军在华北实行“囚笼政策”,一道道封锁沟和炮楼把根据地割得支离破碎。 兵站不仅要转运粮食、弹药和药品,还得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甚至收治伤员。 太行山区的老百姓管这叫“八路军的血脉”,断了血脉,部队就成了无根之木。 于起玉他们守卫的这个兵站,光民工就有几百号人,骡马驮着的物资足够主力部队打半个月的仗。 排长立军令状那天,全班战士都把绑腿系成了死结,这是八路军的老传统,意味着死战不退。 探照灯的惨白光束突然扫过树梢,日军马蹄声混着皮靴踏碎枯枝的脆响,于起玉数了数腰间的七枚手榴弹,转头看见赵铁柱棉袄上三天前留下的血渍已经发黑。 这个十九岁的冀中小伙昨天还念叨着等抗战胜利要回家娶媳妇,现在右眼缠着绷带的张石头突然压低嗓子:“班长,鬼子至少一个中队!” 悬崖就在身后两百米处,月光下能看见雾气在峡谷里翻滚。 第一声枪响像是撕破了夜幕,于起玉故意暴露位置引开敌人时,三八大盖的子弹把岩石崩出火星。他滚下山坡时怀表从袖管飞出去,玻璃表盖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银线。 这场景后来总出现在他梦里,比跳崖那一刻还清晰,日军显然发现了他们的战术意图,山炮开始覆盖射击,炮弹炸起的冻土块像黑雨般砸下来。 副班长被弹片击中腹部时,肠子流出来挂在枪带上,这个山东汉子硬是用手按着伤口打完最后一梭子弹,临终前说的“人在兵站在”成了全班的催命符。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于起玉身边只剩三个战士,他们故意往悬崖方向撤,把日军主力引得偏离兵站转移路线。 李二柱被机枪打穿膝盖还坚持爬了三十米,身后雪地上拖出的血痕让追击的日军都愣了几秒。 最后时刻于起玉站在悬崖边回头,发现漫山遍野的土黄色军装像蝗虫般压过来,后来野战医院的护士说,他昏迷中反复念叨的不是“跳崖”,而是“三百二十七步”,那是他用脚步丈量的诱敌距离。 悬崖下的野蒿子救了于起玉,但腰椎骨折让他永远直不起腰,兵站所有物资和人员安全转移,代价是侦察班十一名战士牺牲十人。 有老乡看见日军指挥官在悬崖边站了很久,最后对着深谷脱帽鞠躬,侵略者或许永远无法理解,是什么让这些装备简陋的中国军人宁愿粉身碎骨也不退半步。 于起玉的残疾证上印着“二等甲级伤残”,但他更珍视的是那枚磨得发亮的五角星帽徽,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记者问他后不后悔,老人摸着腰间的钢板说:“跳崖前我扔出去四个手榴弹,亲眼看见炸翻七个鬼子。你说这笔买卖,值不值?” 悬崖边的三百二十七步,丈量的是中国军人用血肉筑起的防线,更是永不弯曲的民族脊梁。 官方信源: 《石桥战斗》百度百科 《故事里的沂蒙|石桥伏击战:击毙日军少将吉川资》齐鲁晚报网 《鲁中军区二团击毙日军少将》华夏经纬网
1940年,八路军一个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带着鬼子就往山上跑,谁知前方不远处
猫猫背茹茹
2025-07-19 17:41:50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