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1936年,红二方面军正走在长征路上。这支队伍由贺龙领头,带着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从湘鄂川黔边区出发,一路打一路走,目标是跟红一方面军会合。那时候,长征已经到了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围追堵截,物资补给几乎断了。松潘草地是四川西北的高原沼泽地带,海拔三四千米,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雨雪冰雹说来就来。部队刚爬过雪山,体力早就透支,粮食吃光了,野菜又少还带毒,饿死人的事儿时常发生。红二方面军一共一万多人,武器装备差,医疗条件更别提,很多人身上有伤,抵抗力差得很。贺龙作为总指挥,压力山大,既要保证部队活着走出去,还要保持战斗力,这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担子。 松潘草地的地形是个大麻烦。草地表面看着平坦,其实下面全是水坑和泥潭,一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牲口陷进去就没影儿了。河沟池塘不少,水流慢,水草多,但没人想到这些水里还能有吃的。藏族老乡住在这儿,靠放牧为生,不吃鱼,鱼群就没人动,繁殖得挺多。可红军这边,谁也没心思研究这个,首要任务是活下去,怎么填饱肚子成了头号难题。 7月的一个傍晚,贺龙带着部队在塔曲河边歇脚。太阳快落山了,水面反着光,他盯着水看了一会儿,发现有鱼影在动。贺龙是湖南人,从小跟水打交道,运过盐,走过山,见识广。他立刻想到,这草地里的河沟池塘,水系连着,水质还行,鱼肯定不少。当地藏民不吃鱼,这资源就白白放着没人用。他脑子一转,觉得这可能是救命的法子,就跟身边人说:“咱们钓鱼吃吧!”这话一出口,战士们全愣了,有人差点笑出声,心想这老总咋异想天开了。 可问题来了,部队啥也没有,鱼竿、鱼线、鱼钩这些玩意儿上哪儿找?有个年轻战士憋不住,直接问:“没鱼竿咋钓鱼?”这问题问得实在,大家都盯着贺龙,看他咋接招。 贺龙没多解释,直接动手干。他走到一匹战马旁边,拔下几根马尾毛,搓成一条结实的线,又从自己衣服上拆了个别针,用牙咬成鱼钩的形状,再捡根草丛里的细木棍当鱼竿,撕块布条当鱼饵。这一套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实用得很。他把这粗糙的钓具往水里一放,没多久就钓上来一条小鱼,手指那么长,银光闪闪。战士们一看,眼睛都亮了,马上明白这法子真能行。 贺龙不光自己钓,还让大家跟着学。战士们就地取材,有的用鞋带当鱼线,有的拿铁丝弯鱼钩,有的找树枝当竿子,鱼饵就用布条或者草根凑合。没一会儿,河边蹲了一排人,全神贯注盯着水面。傍晚时分,营地里满是收获,小鱼装在背包里、帽子里,煮成汤喝,虽然没盐没油,但总算填了肚子。贺龙还特意交代,把鱼汤先给伤病员喝,这点细节让人觉得暖心,也提了士气。 第二天,他又安排铁匠连夜赶制别针鱼钩,部队的钓鱼行动就更有章法了。每次宿营,大家分批去水边找鱼,边钓边休息,慢慢恢复了点力气。贺龙还不光顾着吃,他趁着钓鱼的空档观察地形,跟藏民聊几句,摸清敌情和出路,脑子一直没闲着。这法子虽简单,却解决了大问题,部队靠着这点鱼撑了好几天,硬是没让更多人饿倒。 钓鱼这事儿持续了几天,不是说一钓就解决问题,而是变成了一种常态。部队走到哪儿,钓到哪儿。松潘草地的水系发达,河沟池塘多,小鱼虽然不大,但数量不少,够分着吃。战士们刚开始不熟练,钓得少,后来手艺见长,收获多了起来。贺龙带着人把这活儿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找水源,有人做钓具,有人煮汤,忙而不乱。 这期间,部队还得防着敌人的追击。国民党飞机时不时在上空转悠,地面部队也在外围堵截,草地里藏身不易,钓鱼还得抓紧时间,不能拖。贺龙心里清楚,钓鱼只是权宜之计,走出草地才是目标。他一边安排人钓鱼,一边派侦察员探路,尽量少走弯路。战士们饿得狠了,吃上鱼汤后精神头回来不少,行军速度也快了点。 九天后,红二方面军终于走出草地,活下来的人比预想的多。钓鱼这招不算啥高科技,但关键时刻救了命。贺龙靠着这点子智慧,把部队从绝境里拉了出来。
1932年,因偷吃猪下水,他被李文清打坏腰,30余年后李文清落难,他却拒绝诬蔑。
【3评论】【7点赞】
用户10xxx60
金色的鱼钩[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