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个蓬头垢面,穿着破烂烂的老乞丐,走到济南军区大院岗哨前问道:“哨兵同志,请问杨得志司令员在吗?”哨兵立即警惕起来:“打听杨司令干嘛?这是军事机密,不能告诉你!” 侯礼祥,1912年出生在湖北荆州江陵县一个贫苦农家,家里靠给地主干活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咬牙供他读了几年私塾,让他认识了几个字,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可好景不长,15岁那年,父母接连去世,他成了孤儿,背着个破布包,一个人跑到荆州讨生活。 那年月,穷人没出路,他干过挑夫、搬过货,饿得肚子咕咕叫,只能靠捡剩饭填饱肚子。1927年,他在荆州街头遇到了一个高大的流浪汉,递给他几枚铜板,让他去买碗面吃。那人误把他名字听成“李祥”,还邀他一起去武汉找活干。侯礼祥没多想,跟着上了船,到了武汉被安排到一家招待所干杂活。 1928年,他被派到江西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了红三军第五师十四团二营五连。部队里,他每天早起练刺杀,枪法准,冲锋猛,很快就入了党,成了连长彭绍辉眼里的好苗子。1934年,长征开始,他被调到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当连长,团长正是杨得志。红一团是开路先锋,仗打得一个比一个硬。强渡大渡河时,他带着队伍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子弹擦着脖子飞过,血流了一身,他硬是咬牙坚持战斗。长征路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饿肚子的战友,自己啃草根,笑呵呵地说:“我没啥牵挂,帮你们我高兴。”这种仗义劲儿让杨得志对他刮目相看,俩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1935年腊子口战役,他冒着炮火把受伤的杨得志背回阵地,救了他一命。 长征后,他因腿伤严重被送去后方养伤,后来被提拔为红一师十三团团长,由陈赓指挥。1937年,他进了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了不少军事知识,还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1938年,他被调到中央警卫团当副团长,负责中央领导的安全,经常能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1939年,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落下残疾,没法再上前线。他主动要求转业,组织把他安排回江陵县委工作。可回到老家后,他没找到合适岗位,只能租堂哥的房子,开了个牌室养家糊口,还娶了个叫杨绪儿的农村姑娘,日子勉强过得下去。不料,小偷偷走了他珍藏的皮箱,里面装着军官证、残疾军人证和退伍证明,这些证件没了,他的革命经历就没法证明了。 后来,组织让他化名“侯文彬”,装成国民党联保主任,潜入敌后搞情报。他小心翼翼,忍着百姓的冷眼,传递了不少关键情报。可因为战友叛变,地下组织被破坏,他和党组织断了联系,从此隐姓埋名,回了老家开茶馆,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1971年6月,侯礼祥在公社林场干活时,从报纸上看到杨得志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消息。他年近六十,腿脚不利索,身上只有两毛钱,可他下定决心要去找老战友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从林场偷偷溜出来,徒步走了五十多公里到沙市,饿着肚子吃了一碗面,用一毛钱当了粮票。到了码头,管理员看他可怜,没收船票,让他搭船到了武汉。 从武汉到济南,他扒了七天的货运火车,风吹日晒,衣服破得露出了棉絮,头发乱得像杂草,整个人瘦得像根柴,活脱脱像个乞丐。到了济南,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军区大院门口,鼓起勇气问哨兵杨得志在不在。哨兵看他这副模样,以为又是来攀关系的,语气硬邦邦地把他打发走,说这是军事机密。侯礼祥不肯走,站在门口等了大半天,直到另一个哨兵看他不像坏人,才把他安排到招待所等着。 哨兵把这事报给了贺参谋,贺参谋赶紧通知了杨得志。杨得志一听“侯礼祥”这名字,立马放下手头的事,赶到招待所。两人一见面,杨得志一眼认出了这个当年的“李祥”,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他拉着侯礼祥在食堂吃了顿饭,摆了饺子、青菜和红烧肉,自己掏钱付的账。饭桌上,侯礼祥讲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证件被偷,身份没人信,还被当成特务,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杨得志听完,气得拍桌子,当场写了一封介绍信,证明侯礼祥的红军身份,还塞给他200块钱,让他拿信去找武汉军区的曾思玉核实。侯礼祥揣着信,带着希望回了湖北。可他到家后,曾思玉正好出差,他把信交给当地革委会,结果因为之前的“伪造信件”前科,信被当成假的,革委会还派人搜了他家,把仅剩的几件衣物都翻了个遍。 1973年,杨得志调到武汉军区当司令员,到了荆州后,他第一时间让人去找侯礼祥。听说老战友还是没洗清冤屈,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他气得不行,亲自跑到江陵县委开会。会上,他站起身,声音洪亮地为侯礼祥担保,说他是红一团的老战友,腊子口战役救过自己的命,身份绝对没问题。县委领导听完,赶紧组织调查组,翻看了档案,核对了记录,终于确认了侯礼祥的红军身份。县委书记亲自登门,向侯礼祥道歉,宣布恢复他的名誉,还为他修了三间瓦房,每月给40块补贴,医药费全报销。1991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
1971年,一个蓬头垢面,穿着破烂烂的老乞丐,走到济南军区大院岗哨前问道:“哨兵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20 00:27:32
0
阅读: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