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了南京,这群嗜杀成性的魔鬼,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逼到了坑

只言片语里 2025-07-20 01:31:38

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了南京,这群嗜杀成性的魔鬼,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逼到了坑边,先用机枪射杀,然后推到大坑当中,一个17岁的少年装死逃过枪林弹雨,本以为成功死里逃生,可谁知日军又朝坑里点火…… 左润德,1919年出生于江苏农村,家里五口人,靠种田过日子,日子紧巴巴。1935年,家乡发了大水,田地全毁,左家只好拖家带口搬到南京谋生。16岁的左润德在南京找到份拉人力车的工作,天天踩着吱吱响的木车,穿梭在街头巷尾,汗水湿透了粗布衣裳,肩膀磨出厚厚的茧子。他从清早拉到深夜,熟悉南京每条巷子,靠着微薄收入养活一家人。左润德话不多,干活麻利,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头。虽然日子苦,他和父母、两个姐姐挤在王府巷的棚户区,日子倒也过得下去。谁也没想到,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碎了这点平静,把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城,烧杀抢掠,街头巷尾全是哭喊和枪声。左润德一家混在逃难人群里,想躲过这场浩劫。他们收拾了几件衣服,背着包袱,低头往城外赶。街上满是倒塌的房子,地上躺着被屠杀的百姓,血水顺着石板路淌。左润德拉着母亲,带着姐姐,尽量挑小路走,避开日军的眼线。可刚拐进一条窄巷,就撞上一队端着刺刀的日军。 士兵们狞笑着,嘴里喊着听不懂的日语,驱赶人群。左润德当机立断,松开母亲的手,朝反方向跑,故意弄出大动静,踩得水坑哗哗响,吸引日军去追。他钻进熟悉的巷子,七拐八绕,鞋底都磨得发烫,总算甩掉了追兵,瘫在一堆瓦砾旁喘粗气。 他以为暂时安全,却没料到更大的危险在等着。没跑多远,他在一条小街上被另一队日军抓住,推推搡搡押到一处废弃大院。院子里十几个人被逼跪在地上,双手绑得死紧,四周站着几个端枪的日军,空气沉得让人喘不过气。左润德被推到第二排,棉袄被扯掉,士兵粗暴地让他跪下。他扫了一眼,发现日军只有四个,院子后门好像没人守。 枪声一响,前排的人接连倒下,血溅了一地。左润德趁日军换弹夹的空当,猛地跳起来,朝后门冲,一脚踹开木板,带着两个年轻人夺路而逃。日军开枪,子弹擦着肩膀飞过,崩得墙上土屑乱飞。他凭着对地形的熟悉,钻进巷子,总算逃过一劫。 左润德跑到一处废墟,想找家人团聚,可眼前全是横七竖八的尸体,血腥味呛得人想吐。他翻找了半天,没找到亲人,悲痛得蹲在地上,双手抱头。他没时间沉浸在悲伤里,想起拉人力车时听说的水路,觉得那是唯一的生路。他跌跌撞撞赶到河边,却发现河岸早被日军封死。几十个想逃的百姓被抓,押到一个大土坑旁,左润德也在其中,双手被绳子勒得发麻。机枪架好,日军冷笑着准备屠杀。枪声一响,人群成片倒下。左润德假装中枪,自己滚进坑里,压在尸体下,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尸体一层层砸下来,血水渗进他衣服,腥臭刺鼻。 日军以为人都死光了,往坑里泼了汽油,点起大火。火焰蹿得老高,烧得左润德的裤子都着了,痛得钻心。他咬着牙,趁日军撤退,硬从坑里爬出来,衣服上还带着火苗,踉跄跑向河边,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里。火灭了,可剧痛让他眼前发黑。他咬牙游到对岸,爬上河滩,瘫在泥地里,意识渐渐模糊。河水冰得刺骨,远处还有零星枪声,夜风呼呼吹过。 左润德醒来时,躺在一个村民家的土炕上,身上裹着粗布。村民在河边发现他,背回来敷了草药,保住他一条命。他获救后,坐在炕边,泪水止不住地流。抗战胜利后,他隐姓埋名,逃到乡下,靠给人打零工过活,风吹日晒,日子艰难。1945年,他回到南京,沿街找家人,可废墟里什么也没剩下。他又干起拉人力车的老本行,车轮碾过南京的石板路,默默为重建出力。 晚年,他常跟年轻人讲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别忘了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太平日子。他大约在1980年代去世,活了70岁左右。左润德的故事只是南京大屠杀中一个小小的缩影。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多少人像他一样,拼尽全力只为活下去。这份不屈的精神,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0 阅读:6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