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

古往剖析所 2025-07-20 09:34:37

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一声:“你看清楚···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哑口无言! 李善长把金牌举在手中,眼神飘向皇城深处。他知道,皇帝是不会饶过他的。但他没想到,朱元璋亲手赐的免死金牌,此刻竟成了嘲讽。金牌背面,那行小字像刀子:“谋反大逆者不在此限。”他哑了,脸青如纸。七十余口人的命,换不回一句怜悯。他曾是天下权臣之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现在,却连一个死刑犯都不如。 这个人曾站在风口浪尖。 出生于1314年的李善长,出身寒门,从小精明强干。青年时,他在乡里做个小祭酒,没多少人注意。直到朱元璋起兵反元,他才真正闯进历史的主场。他不是武将,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动笔如刀,计策如山。一封封军令,一纸纸奏报,打通了明军前线和后方的命脉。朱元璋需要他,仰仗他。1354年,他被召入幕府,掌军机密令。他是朱元璋的军中中枢。 可高处不胜寒。他的权力越大,敌意也越浓。朝中不少人眼红,暗中议论——一介书生,凭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基、汤和、杨宪,都和他有过明争暗斗。朱元璋呢?表面上笑着,心里早有算计。这个皇帝容不得一点可能的威胁,哪怕你是建国元勋。 风向转变在一次“自请还乡”之后。 1371年,李善长称老告退。朱元璋笑着批准,还赏了大量田地和金银。他以为这是信任,其实是疏远。他还在朝中担任职务,但逐渐被架空。他的儿子李祺娶了公主,成了驸马。亲上加亲,本是福报。但权力集团不讲情分。驸马身份,只让他家更显眼,也更危险。 最致命的,是胡惟庸案。 1380年,胡惟庸谋反被杀。李善长没被牵连,但关系一度密切。这场风波,让朱元璋彻底决意清洗功臣。丞相制度被废,文官系统重组。李善长虽未罢官,但权力大减。他明白,局势变了。可他不走。他留着,不是为了权,是为了保命。他以为,只要不动声色,就能躲过风浪。 可皇帝不会让他安稳。 几年后,南京发生一件小案。居民陈某因私事请求李善长出面调解,被汤和上报。朱元璋借机翻旧账,说李善长干政越界,还涉嫌窝藏旧党。一查再查,旧案连环。旧属供出李善长曾与胡惟庸暗通书信,意图复辟相权。朱元璋震怒,下诏问罪。 这时,李善长急了。他拿出皇帝当年亲赐的金牌,跪求赦免。金牌上写着:李善长及其家属永免死刑。但朱元璋让他翻过来看。金牌背面:除谋反大逆不在此限。 他跪着,手中金牌在发抖。那一刻,他明白了,皇帝早就算好了这一步。所有“宽宥”,不过是钩子;所有“宠信”,其实是枷锁。他没机会辩解,更无从申诉。次日,“庚午诏书”下达,李善长以“怀两端,知逆不举”罪名被处斩。其妻、子、弟、婿、侄等共七十余人同日伏诛。 这不是审判,是清算。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有人私下为他鸣冤,说他根本无意谋反。可没人敢多言。三年后,蓝玉案爆发,数万人被杀。整个明初开国功臣集团,被几场大案一网打尽。李善长,不过是第一块骨牌。 这场肃清,不只是政治斗争,更是一场制度终结。 李善长的死,象征着宰相制度的彻底崩塌。明朝从此进入皇帝一人专政。朱元璋不再设相,不再容群臣结党。他要的是绝对服从,不是忠诚,更不是能力。那块金牌,是这个新秩序的最好注脚——赐你生,但不保你命。 多年后,有人翻出当年的案卷,试图为李善长翻案。朱元璋默许了平反,却再未提起他的名字。丹书铁券依旧摆在太庙里,只是再没人相信它能救命。 李善长,这个明初权臣之首,最终没死于权力斗争,也没死于野心扩张。他死于一个帝王对“安全感”的极致追求。他的一生,像一枚金牌,正面光鲜,背面写着杀机。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